【第一爭議】儒家文化害了盧武鉉?

儒家文化成就了他,還是害了他?

責任編輯:史哲

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跳崖謝罪于國民,舉世皆驚。他的死僅僅是逃避輿論的審判,還是為了挽回喪失的政治貞操?通過他的遺書,很多人抓住了一個暗碼——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成就了他,還是害了他

正方:

儒家文化強調“德治”。盧武鉉被稱為“十分盧武鉉”,其中就包括他對道德感的堅持。在威權主義國家里,輿論、制度、法律都可以為權勢讓路,腐敗是普遍規律。更何況,他涉及的數額并不大,結果如何尚未可知。但他卻能做到重名節,輕生死。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知恥后勇,舍生取義。盧武鉉之死,足以令韓國政壇重新反思體制缺陷。

(新京報、趙燕都市報、新浪)

反方:

雖然他死得壯烈,但他的人生卻是一場悲劇。悲劇的誘因,正是儒家文化。

官場充斥著各種“潛規則”。尤其是他這種沒有任何背景打拼上來的農家子,身邊總有數不盡的“關系”要打理。身處高位,貪腐機會到處都有,稍有不慎,就會陷進去。即使自己個人操守尚可,能抗拒腐蝕,可自己的親屬和朋友呢?

盧武鉉的下場,是儒家文化“親親”、“尊尊”的人際關系學的失敗。(文廣傳媒、天涯社區)

儒教先天排斥現代民主?

反方:

倡導“以德治國”的儒家文化天然排斥“法治”,這是儒教國家普遍的特點。即使號稱是依法治國,但法律往往采用雙層標準。亞洲儒教國家追求民主,卻往往受困于儒教的等級倫理,無法實現真正的平等。

由于缺乏制度監督,經濟權力和政治權力往往能迅速攪在一起。即使像盧武鉉強調清廉的政治人物也無法逃脫。此外,儒家強調的道德,不在于律己,而在于示人。而過高的道德要求,又令人望而卻步,導致言行不一的偽君子遍地皆是。盧武鉉自殺,并非懺悔,所以它無益于解決困擾韓國的政商裙帶關系,只為自己挽回所謂的清白。

我們或者可以這樣認為:在西方,個人是作為社會中獨立的公民存在——這是公民社會的基礎。而在儒家文化中,國家是家庭的延伸,而個人從來不能脫離家族,這導致了裙帶主義的盛行。(南方都市報、鐵血社區)

正方:

在儒家的經典著作里,可以看到民主的雛形:“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等。說儒家是現代民主的殺手,這是極為荒謬的。

儒家文化盡管著眼于道德,但并沒有阻礙民主化的進程,當一個國家擁有制度與道德雙保障,腐敗與黑惡勢力將無立足之處。“三綱五常”只是一個處事之道,也是理想人格的典范,沒有強制力,不能完成者大有人在。在全球化視野下,禮教早已不能“吃人”,反而讓禮崩樂壞的現代社會找到方向。 (新華網、中國博客網)

點評者說:在此,干脆套用美國學者對該問題40年的思考成果:“儒學傳統內有不少可資利用的東西,可以借以構建一個有活力、充滿人情味、有條理的民主模式。這個民主模式一方面可以與傳統的中國的社群主義意識相吻合,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建立在權利基礎之上的自由主義的許多弊端”。不過,它對未來中國走向影響的相關性并非理所當然。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