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和后天,哪個對健康影響更大?

對于二十多種主要疾病,遺傳因素只能額外解釋不到2個百分點的死亡率變化,而后天的因素卻可以額外解釋17個百分點的死亡率變化。

責任編輯:朱力遠

人類的衰老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從身體功能的下降,到年齡相關的疾病,再到由此導致的過早死亡,這個過程會涉及很多影響因素。2024年11月,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不同年齡段人的分子變化,在《自然衰老》發表的研究還認為,這個衰老的過程甚至不是線性地穩步推進,而是分別在44歲和60歲前后明顯地出現衰老跡象。對于具體的個人而言,由于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的廣泛差異,這個過程就更不一樣了。

生死并非天定

特別是遺傳因素,隨著公眾對疾病遺傳風險認識的加深,一些人篤信“長壽基因”的決定性作用,覺得一切健康結果都是命運安排好的,個人怎么做、怎么選擇都無關緊要,因而總是傾向于忽視健康行為等后天環境因素。但實際上,根據科學家對大量家譜數據的分析,遺傳對壽命的影響被人們普遍高估了,有數據認為壽命的遺傳率甚至不足10%。至于后天的各類環境因素,究竟會對人一生的健康產生怎樣的影響,相關的綜合分析還比較缺乏。

對大量家譜數據的分析表明,遺傳對壽命的影響被人們普遍高估了。視覺中國|圖

對大量家譜數據的分析表明,遺傳對壽命的影響被人們普遍高估了。視覺中國|圖

最近,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就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中近50萬人的數據,對致人衰老和死亡的遺傳和環境因素,進行了整體的分析,其中,特別比較了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這兩方面的因素,對年齡相關疾病和過早死亡等健康結果的影響。而研究表明,對于二十多種主要的疾病,相比年齡和性別等基本信息,遺傳因素只能額外解釋不到2個百分點的死亡率變化,而后天的一些環境因素則可以額外解釋17個百分點的死亡率變化,解釋力明顯更高。

參與這項研究的奧斯汀·阿真蒂耶里(M. Austin Argentieri)現為麻省總醫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