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返鄉與“被爭搶”:俄烏難民的“骨肉地圖”
截至2025年1月,仍有超過1000多萬名烏克蘭人流離失所,約為戰前烏克蘭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370萬在烏克蘭境內流離失所,超過660萬在國外。烏克蘭政府戒嚴令限制18至65歲的健全男子離境,境外難民多是婦女、青少年和老年人。
“考慮到沖突烈度、經濟條件和族群關系差異,洞察戰爭難民的構成和趨勢,遠比簡單計算難民數字重要?!?br />
不可否認的現實是,時間拖得越久,仍在流亡的人,能回去的可能性就越低,從基礎設施崩潰到原地人口結構改變,乃至因戰爭殺戮、淪陷區居民“投敵嫌疑”等產生的畏懼心理,都成了難民回歸的巨大障礙。
冷戰后,全世界出現過數以百萬計的戰爭難民,他們的經歷給俄烏難民留出了極為殘酷的答案——戰后十年內,能返鄉的人不超過30%。有四個變量決定著結果:炸毀的醫院、癱瘓的政府、凋零的經濟、分裂的社會。
責任編輯:姚憶江
俄烏沖突三載,看似峰回路轉,但依然沒有看到和平的曙光。
參考消息網援引俄羅斯《獨立報》網站4月18日報道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支持將軍事狀態和總動員延長90天,這表明了其繼續作戰的態度。
而這三年里,千萬平民已被迫逃離家園——1000多萬烏克蘭難民與30多萬俄羅斯流亡者,他們正用腳步丈量著歐洲最深的傷口。這場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被迫遷徙,將和平年代的繁榮假象撕得粉碎。當防空警報還時時響起,世界在追問:這些漂泊的靈魂,究竟何時才能找到歸途?
每一天,都有新的逃亡者匯入這場遷移,他們布滿塵埃的行囊里,裝著整個大陸失落的尊嚴。??
當地時間2025年4月7日,烏克蘭哈爾科夫,來自烏克蘭東部不同戰線的流離失所者在過渡中心接受人道援助并辦理相關手續。圖/視覺中國
回不去的家
尤拉·斯科博列夫的故事,頗能反映長期戰爭的痛苦。開戰頭兩周,斯科博列夫的故鄉烏克蘭赫爾松就被俄軍占領,但諷刺的是,他家的逃亡史是2022年11月烏軍奪回城市后才開始的。
烏軍與俄軍對峙于第聶伯河兩岸,無法再越雷池一步,雙方互用火炮對射,密集的彈雨炸平了赫爾松大片城區,斯科博列夫夫婦只好帶著五個孩子逃往敖德薩。
“我們給留在當地的鄰居打電話時,能聽到他家寵物狗的叫聲?!彼箍撇┝蟹蛘f,“鄰居說這里一切都好??晌宸昼姾?,他又說,不能跟你講了,我得躲到地窖里,炮戰又開始了?!?/p>
“考慮到沖突烈度、經濟條件和族群關系差異,洞察戰爭難民的構成和趨勢,遠比簡單計算難民數字重要?!?/p>
非政府組織“為烏克蘭團結”負責人達娜·帕夫利奇科屬于最早一批的戰爭難民,2022年2月25日,她與當兵的丈夫告別后,帶著幼子從基輔逃到德國,如今,她努力幫助別的難民盡快適應新的生活?!皩Ρ葢馉幊跗谝驊鸹鸩昂腿后w恐慌產生的大規模逃亡,新增難民相對較少,他們主要來自東部與南部小城,可一旦離開,就更難回去了?!?/p>
2025年4月11日,達娜剛協助烏克蘭同胞在德國斯圖加特落腳,一個12歲的小女孩阿拉賓娜的舉動讓她很心疼——孩子老拿著玩具麥克風,用它喊話“注意,注意,空襲警報”。
望著阿拉賓娜的表演,母親塔尼婭卻笑不出來,她告訴達娜,哪怕烏軍明天奪回老家,排雷、清理瓦礫和重建也要幾十年,“現在的戰爭要殘酷得多,雙方奉行‘我沒有,你也休想得到’的原則,毀掉所有東西,把拆掉保險銷的手雷放到家電下面,誰去碰就會炸。我丈夫就布置過這樣的‘炸彈陷阱’,并再三叮囑我們別亂動,否則會送命?!?/p>
當地時間2025年4月16日,烏克蘭敖德薩,因俄羅斯軍隊的無人機攻擊,當地院子被廢墟覆蓋,居民建筑受到破壞,民用基礎設施受損,多個地點發生火災,倉庫設施也遭到損壞,戰爭讓家園面目全非。圖/視覺中國
塔尼婭的丈夫達尼洛是就地入伍的烏軍領土防衛隊(TDF)上士?!叭ツ?月,烏格列達爾失守前夜,烏軍唯一退路被傾瀉的彈藥變成沸騰的燙鍋。10月1日,丈夫給我發了最后的視頻,說已到最后時刻,之后就斷了聯系?!彼釈I平靜地表示,“丈夫不在身邊,自己反倒變堅強了?!?/p>
炮耕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