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頻發,公益如何參與氣候韌性建設

因為愈發頻繁的極端天氣,城鄉社區居民面臨更大的生活和生存壓力。從社區在氣候變化下的脆弱性出發,以社區居民應對氣候變化的認知為參照,是千禾社區基金會現階段開展社區氣候韌性建設的主要方式。

責任編輯:史諒

近日,一場由“東北冷渦”帶來的大風天氣席卷全國,天津甚至出現風力達到14級的極端大風。極端大風不僅帶來了物理傷害,隨之而來的沙塵也造成了大范圍影響,各地的PM10顆粒物濃度紛紛“爆表”,沙塵甚至跨越了瓊州海峽影響到了海南。同時,由極端大風引起強烈的雷暴天氣,導致在4月11日一天內,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慶中醫院陸續接診300多例因雷暴天氣導致的呼吸道疾病急性發作患者。

極端大風也在破壞著基層的經濟,在風速最大的河南省,大風破壞著農地里的塑料大棚,為了保住生計,農戶不顧安??词刂笈?,可即便如此大棚仍被大風摧毀。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愈發頻發,給社會公眾的生活帶來的影響逐年加劇,氣候韌性這個詞匯在近年來越來越常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主任龔建東就指出,韌性城市建設中,“氣候韌性”建設必不可少。

什么是氣候韌性?氣候韌性是指社會、生態系統或企業等在面對氣候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時,能夠預測、準備、應對和恢復的能力。這一概念強調通過適應和減緩措施,維持系統的基本功能和結構,并在受到干擾后迅速恢復并進行必要的調整,以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和短期挑戰。

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通過對于2024年中國公益基金會品牌榜掃描發現,在開展“碳”及“氣候”相關公益項目中,已經有一定數量的“氣候韌性建設項目”,而這些氣候韌性建設項目都聚焦于社區場景。

                                               

公益是如何參與社區的氣候韌性建設的?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后稱千禾社區基金會)環境項目總監何昕及環境項目主管黃瑩欣有著更多的經驗和認知。從公開信息來看,千禾社區基金會從2018年就設立了社區應對氣候變化項目,至今已經連續開展7年,以基金會的視角出發,可以看到社會公益參與社區氣候韌性建設的具體內容。

為什么要開展社區氣候韌性建設項目

對于千禾社區基金會而言,開展社區氣候韌性建設的想法緣起于一次影響極大的臺風“天鴿”?!疤禅潯笔?017年太平洋臺風季第13個被命名的風暴,也是53年來對珠港澳影響最大的臺風,廣東省珠海、中山、江門、廣州、茂名、陽江、佛山、東莞等市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18.4545億元,農作物受災面積75.7004萬畝,受災人口44.6271萬人,倒塌房屋6425間,最終造成的經濟損失為289.1億人民幣。除了直接致災,“天鴿”對華南地區所有社區都造成了影響,“當時廣州老城區很多排水不暢的老社區都發生了嚴重的內澇,社區居民幾乎無法正常生活”,何昕回憶道。作為主體目標是參與社區治理的基金會,千禾社區基金會從那時開始意識到極端降雨、臺風、熱浪和冷渦等極端天氣事件對社區生活造成明顯的影響,不得不有所行動。

為什么要在社區開展氣候韌性建設項目而不是應急救災項目?何昕解釋道,在項目發起之初基金會內部也經過了思考及判斷??紤]到氣候變化下往往是多種、多次的極端天氣對社區造成影響,而造成影響的極端天氣多數并未被認定為“災害”,所以僅僅用災害發生后應急救災的方法無法持續的援助受極端天氣影響的群體。舉例來說,目前華南地區近年來出現夏季高溫延長為主的高溫天氣,但并未認定為氣象災害,然后社區中部分人群因為高溫天氣增加引起的不適明顯增多,這種情況下,開展氣候韌性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另外,很多社區是以應對五年一遇或十年一遇的氣象事件作為情景構建的,而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繁達到幾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這意味著如果不進行韌性更高的預防性建設,災害發生后需要投放的救災物資會越來越多。社區氣候韌性建設相當于重新審視社區面對的極端天氣自身存在的問題,并以降低可能發生的損害為核心進行建設?!伴_展社區氣候韌性建設是我們評估社區受到極端天氣影響典型問題后形成的判斷?!?何昕說。

公益資源如何參與

一開始千禾社區基金會嘗試打造的是氣象安全社區。2018年千禾社區基金會發起社區應對氣候變化項目,內容就是與廣東省氣象中心一起評估氣象安全社區,該項目最終形成了《氣象安全社區評定標準》。

在《標準》中氣象安全社區被定義為:“具備氣象防災減災救災意識和能力,能自主進行災前、災中和災后各項災害防御工作,抵御氣象災害影響和降低氣象災害損失的社區?!?/p>

《標準》要求社區需要具備組織領導、人員配備、工作場所、傳播設備、應急安全應急處置培訓宣傳工作檔案等8項,共30小項的條件來確保社區的氣象安全。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對標這個《標準》進行氣象安全建設需要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按照這個標準來執行項目的話“落地難度較大”,黃瑩欣認為。

從公益視角來看,打造一個“氣象安全社區”需要投入的資源相當大。在實踐中無法完全對標上述標準開展建設的情況下,如何調用有限的社會公益資源去優先解決一些重要的問題,是千禾社區基金會認識到難以全方位建設氣象安全后要思考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識別出社區在氣候變化下的脆弱性”。黃瑩欣總結到,她用木桶及短板比喻社區氣象安全建設與基于脆弱性的韌性建設之間的關系。氣象安全建設實際上需要針對氣候變化構建一個新的木桶,而有限的公益資源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但是可以識別舊木桶在氣候變化下脆弱的部分優先保護起來。

從2020年至2023年,千禾社區基金針對社區居民氣候變化下的“脆弱性”開展調研及相關工作,陸續發布了《廣東佛山順德區仕版社區氣候變化脆弱性評估與風險分析》《珠三角社區居民氣候變化認知調研分析》《珠三角城市社區氣候風險識別與適應能力評估調研報告》三份報告。黃瑩欣指出:“我們通過調研發現,在華南地區社區存在氣候變化下的脆弱人群,如身體狀況較差的人群、戶外工作者及低收入人群,他們會明確感覺到極端天氣帶給他們的生存壓力。在華南地區,高溫熱浪是他們感受最深切的極端天氣類型?!?/p>

表:高溫熱浪情形下華南社區脆弱人群及脆弱表現

識別脆弱人群成為調用有限的公益資源解決社區氣候建設問題的一個有效切口,千禾社區基金會也從這個角度識別了廣州市城區內河道近岸帶中的脆弱人群比例較高的社區—增埗社區,并且在增埗社區開展了第一個社區氣候韌性建設試點項目。

基于之前的調研時建立起來對華南地區社區脆弱人群的認知,千禾社區基金會首先調查了增埗社區的脆弱人群結構:老年群體比例達28.7%,老齡化程度明顯,轄內還有3家民營養老院,和苑安置房小區;部分出租屋內集中居住人群為戶外工作者,戶外工作時受極端天氣影響較大。

對此,千禾社區基金會在社區內資助了在地的社工機構,委托其建立了社區自己的應對氣候變化小隊,并對村中的氣候脆弱人群進行摸底調查,并建立了氣候風險地圖。應急小隊的隊員們主要學習如何看氣象圖、處理輕度中暑、應對回南天、安全用電,并學習意外受傷的處理、傷口包扎等技能,進行場景化訓練,以求能更好地將能力應用在突發應急響應狀況中。

黃瑩欣分享了她的想法:“但這樣形成的建設項目是否能有效提升社區的氣候韌性有待評估,需要一個時間周期進行觀察,這個周期可能會比較漫長,我們也做好了持續投入這個項目的準備?!?/p>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