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前行者|由近及遠,為了共同的明天
用眼過度、視覺疲勞,已然成為當下數字社會的“時代癥候”。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的數據,我國近視人數高達7億,2016至2020年僅4年時間,就迅速從5.4億增至6.6億1。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高度近視人數已超7000萬,由其引發可致盲的并發性白內障亦呈現出發病率上升、發病年齡提前的趨勢。不僅影響患者的長遠人生,也為家庭和社會帶來更重的疾病負擔。
為了更精準地診療高度近視白內障,幫助患者破“障”前行,始于臨床一線的個性化需求正越來越多地被醫療進步與技術革新滿足——從超聲乳化到飛秒激光技術為屈光性白內障手術的賦能,從AI輔助高度近視白內障智能診療一體化到功能性人工晶狀體對人眼復雜光學系統的優化——多方合力的“追光”行動,托起了患者“由近及遠”的視覺期待,更為眾多困于“黑核”白內障的年輕人點亮了明天。
蒙上白霧的年輕“視界”
身處數字社會,我們的生活似乎已無法離開手機、電腦、電視等各類電子設備,從學齡前兒童到耄耋老人,眼睛幾乎無時無刻不暴露在電子屏幕強光刺激下。尤其是求學少年和職場打工人,因學習和工作需要長時間、近距離、高強度用眼,更成為近視主要“攻擊”的人群。
近視離我們如此之“近”,以至于我們常常忽視其影響。但如不及時、正確防治,度數進一步增加,很有可能發展成高度近視(近視度數超過600度或眼軸長度大于26毫米)。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等監測數據,高度近視占近視人數的10%左右,在部分大城市甚至接近20%2。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研究院副院長、白內障與晶狀體屈光手術學科主任竺向佳教授介紹,從發病率來看,到2050年,我國高度近視患者數量或將翻倍,給社會帶來很大的疾病負擔。
圖/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研究院副院長、白內障與晶狀體屈光手術學科主任竺向佳教授
高度近視不僅常伴有黃斑區脈絡膜新生血管、視網膜裂孔及視網膜脫離等眼底病變,還會顯著增加患白內障、青光眼等致盲性并發癥的風險,影響的將不只是“視界”的清晰,更關乎患者對人生與世界的感知。
在近20年的臨床工作中,竺向佳教授深切感受到,高度近視導致的白內障發病正呈現出明顯的提前趨勢,“四五十歲是平均發病年齡,而如今,30至35歲的患者群體已不在少數,需要進行白內障手術干預。對于正處于黃金工作年齡的患者而言,一是發病早,二是白內障程度往往更重,對個人工作生活和社會的影響都是蠻大的?!斌媒淌诒硎?,近些年,我國青少年的近視防控效果較好,但成年近視人群的關注度和重視度還不夠,面臨更多的并發癥風險,亟須高度重視。
一位才50歲出頭,眼軸卻已超過30毫米的畫家患者令竺教授觸動頗深?!俺^30毫米是什么概念?正常眼軸才23-24毫米,他的眼軸快接近正常的1.5倍大小?!边@位畫家年輕時已是高度近視,前大半人生幾乎一直處于“糊里糊涂看不清的狀態”,直到白內障越來越嚴重、快要看不見時,才終于決定來醫院檢查并手術?!爱敃r他是摸著墻走進診室的,眼神一片茫然?!斌媒淌趹{借多年豐富的臨床經驗,立即意識到病情的嚴重性,檢查后確診他的白內障已發展至五級核。
五級是白內障最高級別的核硬度,原本應為透明的晶狀體已變成又黑又硬的“黑核”?!案叨冉暟變日嫌绕淙菀装l展為黑核?!斌媒淌诮忉尩?,“在這個過程中,盡管晶狀體核的密度逐漸增加,仍有部分光線可以透過,患者常常能隱約看見一些輪廓,就會一直‘撐著’不就醫?!被颊邔κ中g的恐懼常常導致診治延誤,一旦出現“黑核”,不僅大大增加了手術難度和并發癥風險,還會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效果。
圖/竺向佳教授為患者檢查眼部
不同程度的白內障與各類眼底病變相互疊加,導致高度近視白內障的診療面臨著比普通白內障更為復雜、脆弱的眼部環境。這不僅要求醫生作出精準的治療決策,也對手術操作提出了更精細的要求?!安糠只颊呖赡芤茸鲅鄣资中g,有些需要聯合手術,而且高度近視患者做完白內障手術后,也更容易出現一過性眼壓升高、囊袋收縮等并發癥,所以決策治療往往非常依賴醫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先進設備的輔助支持?!斌媒淌诩毿慕忉尩?。
“我們需要充分評估患者的眼部狀態和術后訴求,再決定保留何種屈光狀態。尤其對于年輕患者,通過個性化的手術設計和人工晶狀體的選擇,甚至有可能實現比術前更理想的屈光狀態,使患者受益很多年?!斌媒淌趯⑵湫蜗蟮乇茸鳌皩Ψ孔咏o出個性化的精裝修方案”。
各類新技術的出現,正為蒙上白霧的年輕“視界”提供更多個性化、精準化的解決方案。扎根臨床一線的同時,竺向佳教授帶領團隊也不斷深入科研前沿,探索眼科與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交叉融合,為白內障,尤其是高度近視白內障的智能精準診療尋找新路徑。
脆弱眼睛上的精準破“障”
在一次醫療援疆的經歷中,竺向佳教授遇到一位因白內障術后視力不佳而前來就診的患者。了解病史后,她發現問題出在術前測算不準,導致植入的人工晶狀體無法準確矯正其散光狀態,進而影響了他的正常生活?!坝捎谥暗膬x器對數據的采集非常有限,醫生無法全面查看患者的散光形態和分布?!彼朽坝卺t療條件受限,是醫生與患者共同面臨的無奈與挑戰。
對于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而言,屈光度的測算準確與否,是實現精準診療的第一前提。竺教授表示,“給高度近視患者進行屈光性白內障手術時,很多時候目標屈光度是接近于零,如果術前測量不準確,‘過矯’成一兩百度的遠視,人工晶狀體發揮不出應有的光學效果?;颊邚拈L期的近視狀態突然變成遠視,也會非常難受?!?/span>
圖/竺向佳教授為患者檢查眼部
為了給患者精準破“障”,竺向佳教授帶領團隊和計算機領域專家跨界合作,基于醫院的高度近視白內障大數據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出人工晶狀體精準計算的AI公式,并建立了高度近視白內障智能診療一體化平臺。竺教授介紹,一體化平臺覆蓋了術前測算、手術決策設計、人工晶狀體選擇,到術后隨訪的完整診療流程,顯著提升了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的診療效果和術后生活質量。
面對畫家患者的超長眼軸,除了采用國際上現有的人工晶狀體計算公式,竺向佳教授還結合團隊自主研發的AI計算公式進行綜合評估,為他選擇了最合適的人工晶狀體度數,并順利完成五級黑核挑戰下的高度近視白內障手術。術后兩周,這位患者到門診復查,帶著一幅親筆繪制的題為“贈給竺向佳教授”的畫作,只留下了一句話:“一輩子沒有看得這么清楚過!”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竺教授。她感慨道:“醫學破的,不僅是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眼中的‘黑核’,更是其長遠人生中工作和生活所要面對的‘黑盒’?!?/span>
回望自己“從小醫生起步”的成長經歷,以及親歷白內障診療不斷演進的全過程,竺向佳教授深感技術革新為臨床帶來的巨大推動力?!把劭频膶I特點決定了它高度依賴新設備、新技術。在眼睛這么小的器官里,我們常常肉眼很難判斷病變程度,需要借助各種設備放大每一個細節,才能實現高精度的操作?!?/span>
近年來,白內障手術已從以“復明”為核心的傳統階段,逐步邁入以提升視覺質量為目標的屈光性白內障手術新階段。手術不僅關注患者“看得見”,更注重滿足其各式各樣的屈光需求,不再是單純植入一枚普通人工晶狀體。隨著人工晶狀體的功能和材質不斷迭代升級,在白內障手術中植入功能性人工晶狀體,已可同步矯正近視、老花和散光等多種屈光不正問題,從而實現對眼部光學系統的整體優化。
超聲乳化技術和飛秒激光技術的出現,為滿足屈光性白內障手術的精準需求創造了條件?!白龀暼榛變日鲜中g最重要的就是超乳儀?!斌孟蚣呀淌谛稳?,“就像開車,車的性能穩不穩,決定了你的速度和安全性?!庇捎诎變日鲜中g在表麻下進行,術中眼壓與前房穩定性尤為重要。一旦術中眼內環境波動明顯,就可能導致僅有4微米厚的晶狀體后囊膜破裂,手術將變得更為復雜和危險?!皬?/span>INFINITI到新一代的CENTURION超乳儀,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對眼壓和前房穩定性的精準維持,大大提升了患者手術的安全性和體驗感?!?/span>
對于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而言,手術的復雜性和風險性尤為突出?!斑@類患者的眼球由于眼軸過長,就像被吹大的氣球,眼內結構更加脆弱,視網膜更薄弱,手術中液流和眼壓的波動更易導致后囊破裂等并發癥的發生?!痹隗媒淌谘壑?,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的眼睛就像一座搖搖欲墜的危樓,每一個組織都很脆弱。
圖/竺向佳教授耐心聆聽患者訴求
技術設備的迭代創新,無疑為如此脆弱的眼睛搭建起了更堅實的安全網?!斑@些新技術都是為了讓白內障手術越發精準和微創?!斌孟蚣呀淌诮榻B,做超乳手術時先用飛秒激光技術把白內障的核預分割成小塊,醫生就可以用更少的能量完成手術,減少對眼內組織的損傷。
一面是復雜脆弱的眼部環境和繁復多變的診療挑戰,一面是患者對術后“視界”越來越高的期望,“精準”已然成為貫穿診療全流程的核心關鍵詞。在醫學、技術和社會等多重合力下,患者追光前行之路上的一道道“障礙”正被精準破除。
為了明天,“從加法到減法”
“醫生不能只考慮手術當時的效果,一定要替患者長期的人生考慮?!比绾巫尲夹g創新與醫療進步為白內障的精準防治賦能,真正惠及患者的長遠人生,是竺向佳教授在臨床診療和科研創新中始終思考的命題。
由于國際通用的人工晶狀體計算公式,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及亞洲地區高度近視人群的眼部特征,竺教授便希望建立一套針對高度近視的計算模型?!拔覈叨冉暬颊弑壤^高,尤其在面對極端高度近視時,傳統公式的測算精度會明顯下降,誤差增加,容易造成遠視漂移?!边@不僅會影響到術后的屈光狀態,也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在聯合人工智能專家研發AI計算公式的過程中,竺向佳教授深切體會到,醫療技術每一步由易至難的進步,都離不開各方角色的協同努力?!搬t生基于臨床需求提出創新想法后,技術團隊把想法變成現實?!蓖ㄟ^修正,公式的準確性從50%提升至接近80%。為了進一步提升精準度,竺教授團隊又迭代出第二代AI計算公式,相關研究成果已被眼科權威期刊收錄,人工晶狀體精準選擇原則也被寫入國際眼科臨床指南,有望在全球范圍內推動白內障精準診療的標準化與普及化進程。
“我們計劃近期成立一個算力中心,并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地方基層醫院在精準計算中有爭議的,或者在個體化手術規劃中遇到復雜疑難病例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線上平臺提供實時技術支持?!斌孟蚣呀淌诒硎?,這正是在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技術創新所帶來的醫療精準賦能。
圖/竺向佳教授正在手術
“技術的發展不應只是不斷做加法,更關鍵的是在不同治療選擇中,替患者多走一步、看得更遠?!斌孟蚣呀淌谥赋?。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除高度近視外,年齡增長、紫外線暴露以及糖尿病等代謝相關因素,均是白內障的重要高危因素。當白內障開始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時,它所帶來的不只是視覺問題,更成為阻礙其人生前行的一道障礙。
在高度近視和白內障發病率持續上升、呈早發趨勢的當下,“精準”不僅意味著以技術創新滿足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的個性化需求,也代表著醫療進步對白內障防治的精準發力,即用最小的干預,實現最優的效果。
“從做加法到做減法”,正如竺向佳教授所言,是白內障精準診療從技術創新到理念革新的進步,更是“由近及遠”,真正從患者的長遠明天出發。那位畫家患者術后欣喜地說出:“一輩子沒看得這么清楚過!”沒有了眼中的“黑核”, 他也走出了人生的“黑盒”,重拾畫筆,在清晰“視界”中描繪遠方——“在看得最遠的地方,迎接第一道曙光?!?/span>
同樣是理念的進步,電影《還有明天》中那束光,穿透黑白光影,喚起了公眾的共鳴與行動,也照亮了無數人對未來的希望。對于廣大白內障患者而言,朝著精準診療努力的共同行動正成為這樣的光源,照亮每一雙眼睛的明天,讓eye無礙,讓“視界”的未來清晰可見。
(如需了解更多診療信息,請咨詢醫療衛生專業人士。)
參考資料:
1.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眼健康白皮書》,2020.
2.第一財經,《我國高度近視人群超7000萬,她的研究如何助人重見光明》.
https://mp.weixin.qq.com/s/issj3T-VnMg_89Bj_LFQjA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