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曾經無法安慰的朋友丨記者手記
我想告訴她,不管她之前對喪親、哀傷有過多少困惑、懷疑、掙扎或者不公感,都是可以理解的,她并不孤單。
責任編輯:李慕琰
面對喪親的朋友,同輩可能會陷入“同理哀傷無效”。(視覺中國 圖)
幾乎是看到《與哀傷共處》書訊的第一眼,我想起了L。L是我的高中同學,初中時母親因病去世。這么多年,盡管后來在不同學校、從事不同行業,但我們一直維持著三四個月見一面的習慣,也會跟對方聊聊新近的煩憂。
很久前的某一天,我偶然間發現,L會將心事分享在公開的社交平臺,而非朋友圈,那幾乎是她的自留地。對部分人來說,這或許也是出于某種安全感的需要,在陌生的網絡環境更容易袒露自己,只因大家互不認識,不必有心理負擔。
但L似乎忘了,早在高中時期,周圍一圈好友已彼此互關過,也正因為這樣,我才能在今年年初的某一個深夜,突然刷到她的帖子。她寫道,上一年幾乎是她有史以來最幸福的一年,她想感謝當年的自己——那個曾在初中和大學期間在天臺上認真思考過要結束生命,最后卻鼓足勇氣回到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沒有“她”,她如今不會自我羨慕。
我感到震驚,我知道,她一直不是一個樂觀人士,在這一點上,我們是同類人。這些年,我知道她的很多不開心,通過她分享的那些具體而微的事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