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依賴到杠桿:俄印軍貿風云七十年丨智庫視點2025
印俄軍貿從不是“錢貨兩訖”那么簡單的生意,而是夾雜地緣政治、貿易補償乃至個人魅力的“群舞”。
冷戰結束后,印度未因親蘇歷史遭到美國冷遇,反倒因獨特的地緣價值和超大國家體量獲得美國芳心,印度也更熱衷游走大國之間,最大限度獲取軍事紅利。
印度將繼續在購買俄羅斯武器和推進“印度制造”,既與俄美共舞,又保證“戰略自主”的“超級函數題”中求出最優解。
責任編輯:姚憶江
1955年,蘇聯顧問掌控著軍援印度的首批運輸機的每一顆螺絲;七十年后,印度在與俄羅斯談判購買隱形殲擊機中要求嵌入國產雷達。這場跨越世紀的軍貿對話,折射出俄印關系從“主從依附”到“戰略博弈”的位移。
俄國家技術集團2024年度報告顯示印度仍是海外最大買家,占總額的28%。但印度國防部的數據顯示,俄制裝備在印度進口武器中的占比從2004年的70%降至2024年的30%。這種看似矛盾的數據背后,是俄印圍繞國家利益的深度博弈,正如印度前國家安全顧問希夫尚卡爾·梅農所言,“我們的軍購選擇,只服務于印度的國家利益?!?/p>
五代機成“試金石”
2025年3到4月,印度國防部長拉杰納特為總理莫迪做了兩場專題匯報,核心是印度空軍危機。一個軍種的問題上升到最高政治層面,凸顯了一個事實,即擔憂演變成驚慌。
印度空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兵力斷層:現有31個戰機中隊(每隊18架)距最低空防需求缺口達9個,而年內即將退役的230架米格-21更加劇了危機。作為替代者的國產光輝戰機雖在2015-2021年獲得128架訂單,但印度斯坦航空制造公司(HAL)每年僅能交付8架——這意味著僅填補現有訂單就需16年。更嚴峻的是,這款研發近四十年的戰機尚未列裝便已落后時代,折射出印度軍工能力與戰略雄心的“結構性錯位”。
這還不算,印軍更高檔的240多架俄式蘇-30MKI和36架法式陣風戰機的低妥善率也令人不安。這些問題的堆積,導致印度軍方公開發出警報。3月10日,印度航空發展局(ADA)主任吉里什·迪奧德拉在新德里表示:“印度空軍現有戰機數量能同時應對兩線作戰嗎?不夠!”
當地時間2025年2月11日,印度班加羅爾耶拉漢卡空軍基地,印度空軍蘇-30MKI戰斗機??吭谕C坪。?(視覺中國/圖)
此刻,擺在印度政府面前的有三種選擇。首先是印度航空發展局(ADA)與HAL合作的第五代先進中型戰斗機(AMCA)項目,這是2018年印度因抱怨“光花錢投資,沒分享技術”退出有11年歷史的印俄聯合五代機工程(FGFA)后發起的,很對莫迪政府“印度制造”政策的胃口,但它尚處概念設計階段,核心部件沒有著落,顯然緩不濟急。
其次是美國的F-35,2月13日莫迪訪美時,美國總統特朗普親口說售印F-35沒有“政治障礙”,但印方態度猶豫,至今只停留在“提案階段”,ADA負責人迪奧德拉表示,引進F-35的最大顧慮是美國將借機壓迫印度疏遠俄羅斯,“作為F-35項目參與國和北約成員的土耳其,只買了俄制S-400地空導彈,美國便剝奪其F-35采購資格,而印軍大部分是俄械,自然有寒蟬效應?!?/p>
最后便是俄羅斯的蘇-57,也就是當初FGFA的技術藍本,2025年2月的班加羅爾航展上,俄國營武器出口公司總經理米赫耶夫正式向印度防長拉杰納特承諾,一旦采購,“我們會像當年轉讓米格-21那樣轉移蘇-57的組裝生產線,并逆向采購印度制造的零部件”。
來自俄羅斯的“蘇-57善意”足夠讓印度動心,目前,俄印正討論出口20架蘇-57的事宜,合同價值50億美元,印度空軍技術小組已在俄遠東共青城工廠實地考察。
但印度方面的消息并不樂觀,印度軍方看不上蘇-57的電子系統,要求換裝國產Uttam雷達,理由是俄制雷達無論輸出功率、熱處理性能還是探測距離,都不如Uttam雷達。這個條件卡住了談判進程,因為雷達大體占飛機售價的25%,且更換雷達需要公開設計源代碼等敏感信息。
如此苛刻的要求,自然讓俄方不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