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路線圖”,綠色金融如何從規模競賽轉向價值創造?|圓桌派⑤
目前綠色金融市場正經歷從“政策紅利期”向“制度攻堅期”的切換。破解深層矛盾仍需構建“標準-數據-產品”協同創新體系,推動綠色金融從規模競賽轉向價值創造。
碳核算是構建碳市場,發展碳金融的基礎,碳核算的準確性決定了碳金融發展的邊界。
需要建立一套“政府監管+市場自律+社會共治”的立體防線,防控“洗綠”風險。
責任編輯:豐雨
如何精確計量包括綠色金融在內的金融“五篇大文章”質效?
2025年4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印發《金融“五篇大文章”總體統計制度(試行)》,對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的統計對象及范圍、統計指標及口徑、統計認定標準和數據采集等作出了統一規定。其中,綠色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中最早進行專項統計報送的重要業務領域之一。
早在今年2月27日,金融監管總局與央行聯合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這是金融監管部門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綠色金融列為“五篇大文章”后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
《實施方案》明確了未來5年綠色金融發展目標,并確定了包括加強對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完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推進資產組合和自身運營低碳轉型,增強金融風險防控能力和深化綠色金融機制建設五項重點任務?!秾嵤┓桨浮愤€要求金融機構加強組織保障,通過責任落實、監督評價和協同合作保障有效落地。其后,各地陸續發布行動方案。如2025年4月,人民銀行深圳分行等部門印發《關于統籌做好深圳綠色金融大文章,支持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的行動方案》。
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有何戰略意義?如何達成《實施方案》要求的目標和重點任務?怎樣落實碳核算和信息披露要求?如何實現綠色金融政策與國際接軌?怎樣有效避免“洗綠”風險?如何發揮科技優勢賦能綠色金融業務?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就上述相關話題訪談了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中信銀行大客戶部總經理、綠色金融負責人殷亮和哈爾濱銀行公司機構金融部總經理助理杜爾玏。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受訪者供圖/圖)
?
中信銀行大客戶部總經理、綠色金融負責人殷亮。(受訪者供圖/圖)
?
哈爾濱銀行公司機構金融部總經理助理杜爾玏。(受訪者供圖/圖)
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
南方周末:《實施方案》明確了未來五年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這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有什么戰略意義?它將如何重構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的底層邏輯?
王遙:《實施方案》是我國綠色金融頂層設計的進一步完善,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具體路徑。通過加強對重點領域支持、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推進低碳轉型和增強風險防控,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球碳中和共識的強化和美國能源政策的大轉向,為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帶來巨大壓力。隨著《巴黎協定》全球盤點機制的推進和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實施,我國面臨著極大的降碳壓力和碳關稅壓力。未來五年是碳達峰的關鍵期、吃勁期,我國綠色金融政策導向逐漸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此次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及本次發布的《實施方案》都致力于從市場角度引導金融資源向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低碳轉型傾斜,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助力“雙碳”目標的達成,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殷亮: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列為重要任務?!秾嵤┓桨浮肥锹鋵崈蓵?,踐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美麗中國建設以及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意見的重要成果,是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體現。
杜爾玏:《實施方案》是未來5年綠色金融體系發展的“路線圖”,旨在通過明確政策引導、布置重點任務、強化組織保障,構建強勁有力的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路徑,通過政策和市場雙向發力,切實推進“雙碳”目標的達成。
“正從“政策紅利期”向“制度攻堅期”切換”
南方周末:截至2024年末,我國綠色貸款余額達36.6萬億元,綠色債券累計發行4.16萬億元,兩項業務規模占世界第一。如何進一步落實《實施方案》重點任務?
王遙:《實施方案》明確將加強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放置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能源體系低碳轉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碳市場建設”四大方向上。這一集中支持的策略有助于更高效的配置金融資源。金融機構要將資金配置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領域。
殷亮:當前我國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格局初現。截至2024年末,全國綠色信貸余額達36.6萬億元,占本外幣貸款余額比重突破12%,連續三年保持15%以上增速。市場結構呈現兩大特征性轉變:一方面主體多元化,國有大行市場份額占比從82%降至68%,城商行綠色貸款同比增長47%,服務對象向中小微實體下沉。另一方面金融工具不斷創新,繼綠色債券后,轉型類債券保有量突破2000億元,鋼鐵、化工行業占比達65%;碳遠期、掉期等衍生品交易額同比增長210%,形成“信貸+債券+衍生品”立體化融資矩陣。
從下一階段落實《實施方案》重點任務的方向來看,考慮到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是落實政策的重要抓手,下一階段,要從規模驅動轉向制度創新。目前綠色金融市場正經歷從“政策紅利期”向“制度攻堅期”的切換。央行推動的“轉型金融目錄”逐步納入統計標準,有望統一信貸與債券標準;粵港澳大灣區試點環境數據跨境流動機制,數字孿生技術賦能碳核算精度提升至95%以上。但破解深層矛盾仍需構建“標準-數據-產品”協同創新體系,推動綠色金融從規模競賽轉向價值創造。
杜爾玏:正如《實施方案》所要求,各類型銀行要將綠色發展提高到戰略層面,尤其是區域性銀行,應該根據自身稟賦、區域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綠色金融,有的放矢地將綠色、低碳、高效元素融入自身產品和服務。
“產品結構失衡”
南方周末:落實《實施方案》面臨哪些問題或挑戰?
殷亮:第一是產品結構失衡問題。產品結構不均衡,綠色信貸占比過高(國內綠色貸款余額超36萬億元),而綠色債券、保險等產品規模較小。市場需進一步多元化。
第二是標準與基礎設施薄弱問題:國內綠色金融界定與國際標準尚未完全接軌,綠色信貸(人行《綠色貸款支持目錄》)與綠色債券(發改委《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還存在一定差異。與此同時,標準體系碎片化問題較大,例如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案》與中國標準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互認率僅為70%。這導致跨境融資重復認證成本增加30%。此外,碳核算、環境信息披露等配套機制仍需完善。例如,部分企業碳數據采集困難,影響風險評估精準性。
第三是中小微企業碳核算能力不足:目前大型企業都在自建團隊自建系統開展碳核算、碳管理等工作,而中小企業因成本原因,碳核算能力欠缺。
杜爾玏:上市銀行2024年度報告顯示,中國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占比超20%,農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占比達19.95%,建設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占比達18.5%。從這方面看,實現《實施方案》中提升綠色金融業務比重的目標相對樂觀,但整體目標中的提升金融專業服務能力、提升碳核算、氣候風險管理和信息披露水平、深入推進國際合作交流等,仍對中小金融機構有較大挑戰。
算清楚賬才做得成事
南方周末:《實施方案》中提到了碳核算問題。算清楚賬才做得成事。有何可借鑒的經驗?金融機構在其中能做什么?
王遙:碳核算是構建碳市場,發展碳金融的基礎,碳核算的準確性決定了碳金融發展的邊界。在碳市場建設方面,歐盟碳市場建立了與金融結合的法律制度,明確了碳排放權作為金融工具的地位,并將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納入金融監管。
中國碳市場建設可參考相關經驗做法,在《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及《碳金融產品》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出臺并完善碳金融產品開發管理辦法,對碳金融產品的設計、發行、交易、信息披露等進行規范。同時,推動構建全國統一的碳資產質押融資制度規則和操作指引,并針對碳期貨市場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以明確碳資產的質權屬性。所以碳核算、碳市場、碳金融要結合起來看,形成有機的整體。
殷亮:我國碳核算體系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從數據來看,重點控排企業碳排放核算覆蓋率不足45%,中小控排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完整度不到20%。對中信銀行來說,一是我們會加速推動企業和個人碳賬戶建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促進創新金融服務。二是會積極創新碳金融工具:推動碳質押融資、碳排放掛鉤貸款等產品,不斷豐富碳金融產品供給。三是強化政銀企協同,通過搭建綠色低碳平臺,聯合政府部門,主動為中小企業提供碳排放測算,切實服務實體經濟。
此外,我們會按照《實施方案》要求,將探索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對重點項目碳排放情況的評估、核查,提升綠色金融環境效益數據的規范性和準確性。
國際化與本土化并重
南方周末:《實施方案》也提到綠色金融要與國際接軌。目前這方面的進度如何?如何進一步接軌?
王遙:《實施方案》中明確,堅持包容互鑒,加強綠色金融國際交流與合作。
國際綠色金融標準的統一與互認是夯實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的基礎。當前,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綠色項目認定、評估方法和披露要求上仍存在較大差異,影響了跨境綠色資本流動的效率。近年來,中國堅持積極推動國際規則共建。2022年,中歐牽頭在可持續金融國際平臺(IPSF)發布了《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EU-China,CGT),提高了兩個最大綠色金融市場分類體系的互操作性;2024年,由中國、歐盟和新加坡共同編制的IPSF《多邊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M-CGT)正式發布,增強了中國、歐盟和新加坡之間的綠色與可持續金融標準的可比性和互操作性,為推動全球綠色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發揮更大的作用貢獻力量。
未來,中國應進一步加強與主要國際機構的合作。一方面,推動國際主流綠色金融標準的對接與互認;另一方面,在吸收借鑒歐盟等國際先進經驗的同時,結合自身國情及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ESG投資等方面的綠色金融發展實踐,構建國際化與本土化并重的綠色金融標準與體系。例如,在ESG標準和方法學方面,中國在借鑒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標準體系的同時,需結合我國的國情特點,將“雙碳”、可持續發展等當下重點戰略目標納入到ESG指標中,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ESG指標內容與指標體系;在碳市場建設方面,這個前面也談到了,還是要借鑒歐盟碳市場的經驗,在此基礎上也要突出我國碳市場的特色。
建設立體防線,防控“洗綠”風險
南方周末:對于綠色金融,怎么重視“洗綠”風險都不過分。如何防控“洗綠”風險?
王遙:有效識別并重視防范“洗綠”是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任務之一??蓮娜齻€方面入手:一是加強政策引領與標準建設。根據國家政策導向與綠色新型產業發展需求,建立全國統一的綠色金融產品服務操作指引、實施方案和指標評價等行業規范與標準,更好地服務綠色產業規?;l展;
二是盡快出臺詳細的強制ESG信息披露相關指引性政策要求,并針對ESG指標體系與披露要求給出更加明確詳細的規范指引,通過強制披露要求“自上而下”地推動市場重視ESG水平提升,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助力金融機構客觀、明確地識別“綠色”和“轉型”項目并給予資金支持;
三是強化內部監管、外部合作與第三方市場建設,鼓勵更多專業、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評估機構開展企業ESG績效考核、綠色信用評價等研究工作,配合監管部門完善統一標準的制定,通過鑒證等合作提高信息披露的客觀性,為市場提供更多價值標尺。
杜爾玏:需要建立一套“政府監管+市場自律+社會共治”的立體防線。政府監管從統一綠色認證標準著眼進行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從資金用途、環境影響著手,適當引入權威第三方機構對綠色項目進行獨立鑒證,確保數據真實性和核算方法合規;社會層面建立針對融資主體“洗綠”行為的黑名單制度,鼓勵公眾和媒體參與監督,對虛假宣傳主體實施限制,并完善法律追責機制。
提供可復制的技術范式
南方周末:我國金融科技走在世界同行前沿。如何以科技力量推進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
王遙:以金融科技賦能綠色金融,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全方位賦能實體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重點工作。未來,可加大探索“科技+綠色金融”的融合應用,研究構建適合金融業穩健運行的金融科技及綠色金融發展體制,積極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手段優化綠色金融服務渠道,改進業務流程,特別是在強化ESG風險管理能力與信息披露準則要求的過程中,要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進行綠色企業和項目智能識別、碳核算與環境效益測算、環境信息披露等,也可助力精準識別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融合發展中面臨的環境信息披露、綠色認定等難題。
殷亮:《實施方案》提出,進一步要求銀行保險機構加快推進綠色金融數字化建設,根據自身實際,積極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不斷提升綠色金融管理水平。銀行保險機構可以在綠色金融場景中加速技術融合與創新,通過數字化手段覆蓋業務全流程,打造智能識別、動態風控、碳金融創新、平臺協同及數據治理為一體的綠色金融科技支撐能力。
杜爾玏:具體而言,運用大數據與AI模型做好企業ESG畫像、碳足跡畫像,發展ESG掛鉤貸或者碳掛鉤貸等創新產品;利用供應鏈交易數據構建動態風控模型,結合AI監測環境風險指標,防范“洗綠”行為;引入知識圖譜與壓力測試框架,模擬不同脫碳情景下的資產風險,比如高碳行業在政策收緊下的違約概率測算;利用區塊鏈與智能合約技術助力碳金融創新,比如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碳排放權質押管理系統,確保碳資產可追溯性,并整合碳足跡數據,優化信貸投放。
總之,通過技術賦能讓銀行保險機構在綠色金融領域實現從項目識別到風險定價、從產品創新到生態協同的全鏈條優化,推動綠色金融向智能化、場景化縱深發展,為全球低碳轉型提供可復制的技術范式。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