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輝 | AA制的本土起源
至少從東漢開始,我們就已形成了湊錢聚餐的習慣。而且,這種習慣不限于一時一地,也不限于高消費群體,可說是全國性的風氣了。
責任編輯:劉小磊
1933年2月7日,楊鍾羲、尹炎武在譚瑑青宅宴請伯希和、柯劭忞。陳垣、陳寅恪、陶蘭泉、孟森、朱叔琦等作陪。
AA制,眾所周知是從西洋來的,據說最早源于荷蘭人,后來英國人也接受了,進而傳播到全世界?!掇o?!方忉尀橛⑽摹癆ll apart”的縮寫,實際上并無文獻支持,故亦有人謂系港式表述,具體起源一時頗難細究。無論如何,既以“AA”為名,無疑是舶來品。
但實際上,AA制——準確點說,AA制式的聚餐習慣——在中國傳統社會里本是存在的。關于這個問題,此前堯育飛先生就曾指出:“AA聚餐制度是中國古已有之的國粹,改革開放后AA聚餐貌似為新風潮,實不過是恢復‘被遺忘的傳統’而已。只可惜這次傳統的恢復,所移植的乃是洋人習俗?!?span class="nfzm-web-style--kaiti" style="font-family: 楷體, 楷體_GB2312, SimKai,Kaiti,STKaiti;">(堯育飛《被遮蔽的食世界:一位民國郵政司長日記的飲食解讀》,“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23年11月9日)
不過,堯先生的意見,大體基于晚清以來士人的宴集風氣,作為依據的年代還嫌太晚。以下僅就我所知見,列舉中國文獻中的若干事例,來說明這個習慣的源遠流長。
一、聚錢而飲
《禮記·禮器》里有這樣幾句:
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曾子曰:“周禮其猶醵與?”
注意,在上古,“尸”字并不指尸體,而是指代替死去的先祖接受祭祀的活人。這一段話,是講夏、商、周在祭祀先人時,在有關“尸”的禮儀細節上各有差別?!奥贸辍?,指互相敬酒,曾子的話,就是針對“周旅酬六尸”這一句話來說的。曾子當春秋末年,約在公元前五世紀前半葉,離周朝的黃金時代已遠。他的意思是:周的“旅酬”,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醵”吧?
那么,曾子時代的“醵”,又是什么意思呢?許慎《說文解字》云:
醵,會飲酒也。
也就是一起喝酒的意思。但稍后于許慎的大注疏家鄭玄卻有不同的解釋,他在《禮記》上面那段話的注里說:
合錢飲酒為醵,旅酬相酌似之也。
唐代孔穎達在《禮記》的疏里也完全繼承了鄭玄的看法,且說得更為詳細:
醵,斂錢共飲酒也。凡相敵斂錢飲酒,必非忘懷之酌,得而遽飲,必令平遍不偏,頗與周禮次序旅酬相似也。
鄭玄說的“合錢飲酒”,孔穎達說的“相敵斂錢飲酒”,都是湊錢喝酒的意思——“相敵”,不是指相互為敵,而是指彼此相當。也就是說,鄭、孔都認為,曾子所說的“醵”,就是大家湊錢喝酒的意思。
按:檢《故訓匯纂》,可知辭書確實多將“醵”解釋為“合錢飲酒”,但辭例皆在鄭玄之后,而沒有比鄭玄更早的古訓(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見第2350頁)。同時,考慮到更早的許慎在解釋“醵”時并沒有“合錢”之語,顯然與鄭玄不同,那么鄭玄的解釋就不能說是古訓了。因此,我認為,鄭玄應是以自己時代的經驗來闡釋了曾子時代的“醵”,有想當然的成分,未必可靠。也就是說,“醵”指大家一起喝酒自無問題,但是不是指大家湊錢,從古訓來說就無從證明了。至于周代的“旅酬”是不是大家湊錢,就更是茫昧難考,只好存疑。
不過,鄭、孔的注疏雖說是以“今”證“古”,并不足以證明“古”的風俗,但卻反映了“今”的風俗。鄭、孔雖無法證明曾子的時代大家喝酒已有湊錢的慣例,但從他們的注疏,我們卻足以判斷:鄭玄的時代,孔穎達的時代,無疑是有“合錢飲酒”“相敵斂錢飲酒”之類習慣的。因此,可以確定地說,至少從東漢開始,大家湊錢喝酒的習慣就已存在了。
關于唐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