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滇池百年家族:“留下長輩的故事,比留下骨灰更有意義”

“《長輩的故事》里呈現的,是占據社會資源的精英對云南的公共文化責任,而不是壟斷資源后對個體利益的擴張?!?br />
“我哪里有資格提供答案,世界上很多事情也沒有答案?!毙芫懊鲗δ戏街苣┯浾哒f。

發自:昆明

責任編輯:劉悠翔

熊景明今年82歲。她的時間,有很多種計算尺度:相比母親,她已多生活了二十幾年,母親在1973年病逝;祖父和外公的人生長度也不及她,兩位長者去世于1951年。新出版的《長輩的故事:滇池百年家族往事》里,老人熊景明卻是最小的那一個,她是觀察者、講述者,時代像一層層的浪,一直沖刷到2025年。

故事雖然發生在昆明,但36歲那年,熊景明就搬到了香港。那天去公安局,看到布告板上有自己的名字,獲批出境探親,熊景明當場哭了起來。丈夫是華僑,1975年就去了香港,他們曾在澄江中學共事。

熊景明移居香港的1979年,中美建交,而云南的邊境上燃起了戰火。熊景明半年后能聽粵語,開口講要晚一些。她看香港的廣告找工作,應聘教普通話,因為說得不標準,未成功。又經朋友介紹,去一所中學做臨時工,帶學生排練舞蹈,十幾個女生的彝族煙盒舞跳得很好,可惜安慰獎也沒拿到。

不久,大學服務中心找內地來港的人訪談,熊景明應征,同時做了美籍華裔學者戴慕珍的助理?!爸行摹蔽挥趤喗岳辖?55號,專為到香港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服務,1988年并入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更名為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剛到“中心”的日子,熊景明從早到晚都聽到老式打字機“嗒嗒嗒嗒”的聲音,年輕的博士生們來自美國、印度、日本,見面討論的話題都是中國,遇到有人從內地來港,大家便好奇地問這問那。

從1988年起,熊景明擔任“中心”的助理主任,管理日常事務,拓展館藏,維系學術網絡,直到2007年退休。傅高義、秦暉等學者曾來“中心”訪學。21世紀以來,“中心”收集了六千余冊回憶錄、家族史、自傳、日記、照片,成為中國民間歷史檔案的重鎮。而熊景明自己也是身體力行的寫作者,繼《家在云之南》后,《長輩的故事》是她的第二部家族史著作。對她來說,“留下長輩的故事,比留下他們的骨灰更有意義”。

不同于宏大敘事或理論研究,她想讓故事本身提出問題?!拔夷睦镉匈Y格提供答案,世界上很多事情也沒有答案?!毙芫懊鲗δ戏街苣┯浾哒f。

的

熊景明近照。受訪者供圖

藏書人王寶珍在深圳辦讀書會,“云南人都是家鄉寶,看《家在云之南》時就深有體會,”王寶珍說,“熊老師對一個城市的最高贊美,無論是北京上海,還是巴黎紐約,都是‘很好很好,僅次于昆明’?!?/p>

如今,熊景明在香港生活的時間已超過故鄉。她頻繁往返于兩地,退休后,一年可以有幾個月時間回春城避暑,跟歷史學者林超民一起,在翠湖邊辦講座?!盎乩ッ骱突叵愀?,我都用‘回’?!彼f。

1972年,尼克松訪華,熊景明還沒回到昆明。從云南大學俄語專業畢業后,她先被安排在彌勒縣軍墾農場勞動,后分配到澄江中學教英語,英語是自學的。陳慧媛是熊景明在澄江中學的學生,她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學校原本是西龍潭的一座龍王廟,女生宿舍在大殿,男生宿舍在配殿,塑像在“破四舊”時已被搗毀。教室的土基是老師和學生們一挑一鏟建的,然后再由工人砌墻。平時除了上課,還要勞動、種菜。后來成了熊景明丈夫的李老師,原本是學農學的,因為學校已經有了農業老師,他便被安排教體育。

那時,熊景明的母親已臥病多年,病情開始惡化,出現心力衰竭、肝硬化,她日夜煎熬,但頑強地撐著,因為她一旦咽氣,景明和弟弟景泰便會失去調回昆明的理由。熊景明回家時,利用父親的大功率收音機聽《英語900句》。對于未來,所有人茫然無知。

1938年,熊景明的哥哥(左)與父母在昆明大觀樓公園。受訪者供圖

1938年,熊景明的哥哥(左)與父母在昆明大觀樓公園。受訪者供圖

“眼光應該放長些”

發

熊景明、林超民、陳慧媛求學的云南大學,現為云南大學東陸校區。南方周末記者 黎衡 攝

父親熊蘊石留下了兩份特殊的“個人傳記”。其一,是1956年應昆明市委組織部要求,為入黨申請而寫的自傳,父親是舊官僚家庭出身,成分不好,黨組織希望吸收一批有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加入,對他有意,然而這部自傳最終并沒交上去,而是和其他重要文件被一起鎖在抽屜,熊景明至今不知何故;其二,是“文革”中在牛棚里寫成的七八萬字交代。1990年代,父親將許多文件,包括滿滿十多本筆記燒了,卻完整留下了這份交代。

“我的女兒有一次對我說,她讀了五年俄語,畢業后用不上,是白讀了。我表面上對她說,就是敵國的文化也要學,只要學得好就會有用。實際上我心里在想,眼光應該放長些,事物總是不斷變化的……我的二兒子自學英文,我也鼓勵他好好地學,‘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們都在家里時,我特地找我的表妹借來一部英文打字機給他們學打字,他們都學會了。我還買了一部答錄機,借來外語教學唱片,幫助他們校正發音?!?/span>

這段教兒女學外語的經歷,便出自父親的交代材料。

1962年9月,熊景明和林超民同屆考入了云南大學,分別在外語系和歷史系。林超民坐車從家鄉騰沖到省城,花了5天時間。當年,云大8個系僅招生486人,只有1960年招生人數的四成?!叭昀щy時期”后,采用寧缺毋濫原則,縮減招生。熊景明很快擔任了校舞蹈隊隊長,在文藝匯演中唱蘇聯歌曲,跳民族舞蹈,在林超民的印象中,能歌善舞的她引人注目。

熊景明的俄語專業“畢業后用不上”的抱怨,有跡可循。林超民回憶,大二剛開學,所有學生就被叫到操場上聽高音喇叭里對“蘇聯修正主義”的批判,云大校園植物繁茂,聽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