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與人】作為世界的美國
2004年,應美國《大西洋月刊》邀請,法國作家貝爾納-亨利·萊維沿著托克維爾的足跡對美國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考察。萊維從當年托克維爾上岸的羅德島紐波特啟程,一路向西,然后向南,再向東,最后北上回到出發點:從紐約賴克斯島監獄到底特律的穆斯林社區,從艾奧瓦的阿米什人居住地到開闊的西雅圖,從達拉斯的槍支博覽會到爵士樂的故鄉新奧爾良,從古巴關塔那摩監獄返回到美國的誕生地——科德角的普羅溫斯敦——1620年,“五月花號”于此靠岸。在此期間,萊維采訪了美國社會各階層人士,從獄警、死囚到牧師,從作家諾曼·梅勒到民主黨參議員奧巴馬,從電影明星莎朗·斯通到新保守主義者理查德·霍爾布魯克,從街頭妓女到曾經的第一夫人希拉里。作者強調通過現實而不是想象來了解美國,試圖不漏掉任何一個細節或觀察。在萊維筆端,美國社會中最細微的差異與那些最基本的學說原則可信地聯系了起來。
雖然風格散淡、文字佻達,本書卻觸及了當今美國社會的諸多核心問題,比如美國人的愛國主義、種族問題、宗教問題、監獄制度及醫療保障、槍支管制、反恐戰爭、新保守主義以及非法移民問題等,而所有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核心——社會分化與人群區隔——每時每刻、無處不在的隔絕與排斥。離開時,新奧爾良遭遇颶風襲擊,回首旅程,令作者印象最深刻的卻是——貧困,“在自始至終的旅途中,我看到了美國的貧困。從波士頓的貧民窟到西班牙人的哈雷姆,從華盛頓特區的貧窮鄰里,到比佛利山附近的街道,我在那里看到一個騎警在鞭打一個無家可歸的男人,我沒有訪問過一個沒有這一陰暗面的城市。”像很多聚居區一樣,新奧爾良是一座注定要毀滅的城市,若不是颶風來襲讓它成為電視新聞的焦點,它充其量不過是一個遺憾,對于置身事外者如我等來說,永遠不會知道在美國這個第一世界里竟然還包藏著一個第三世界,甚至是層出不窮的第三世界。這是民主與自由的結果么?答案并非非此即彼那么簡單。一路行一路走,現實與印象交織,萊維的記述亦有序亦混亂,我們清楚地看到,在美國,自由與民主遵循它們的語義和理念的軌跡,在那里它們得到改進、充實,最終變形變質。在這一點上,本書實際上在一步步回應著托克維爾,1835年,托克維爾已經看到民主政治到來的不可避免,因此,他在研究民主的本性時,并不關注如何避免民主政治的思想,而是關注如何將它的禍害減至最低。
與老歐洲不斷懷念過去相比,新美國的確朝氣蓬勃,人們忙不迭地擺脫過去,不能將現實與歷史聯系起來,意義、感覺、重量、嚴肅性似乎都被一一抽空了,生活失去了方向,變得淺薄,惟有刺激與一再刺激。這既是美國的問題,也是現代國家的問題,現代化“將人世間的一切關系都徹底改變,重新鑄造成買賣關系”。萊維筆下的洛杉磯是其縮影,桑塔格筆下的紐約也是,安妮·普魯筆下的西部牛仔是,雷蒙德·卡佛筆下的藍領工人同樣是。除了是一個實體國家的名稱外,美國更是一個意義豐富的現代象征,有無窮無盡的故事,有千變萬化的講述方式,可以變換各樣視角,更能強調不同側面,但問題始終是不容回避的。
[法]貝爾納-亨利·萊維 著 廣西師大出版社 09年1月
《民主的看門狗》
[美]海倫·托馬斯 著 南方日報出版社09年4月
海倫采訪并質問過9任美國總統(從尼克松開始),這9位總統都曾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對新聞進行“加工”。海倫認為記者是“民主的看門狗”,因為“沒有知情的民眾,就沒有民主”。她的質疑直指掌控了新聞媒體的通用電氣、維亞康姆、迪斯尼等大公司——對廣告客戶惟命是從的大企業壟斷并削弱了新聞界,使之失去“骨氣”,導致謊言無處不在。
《棉花國之旅》
[法]埃利克·奧森納 著 新星出版社 09年3月
本書是作者游歷5大洲7個主要棉花種植國后寫出的游記。透過一些經濟和社會現象,聯系歷史,奧森納揭示了當前全球性的重大變化:巴西、中國、印度作為全球力量的“崛起”,非洲被“凍結”,歐洲和法國的“怠惰”以及世界銀行和“世界級銀行家們”的夜郎自大。這些變化將導致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經濟格局和新的世界經濟戰爭機制。他對全球化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充滿人文關懷,并以人文精神揭露全球化中各種“惡”的根源。
《帝國興亡:大戰風云錄》
[英]安東尼·肖 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09年4月
1945年1月12-17日,“蘇聯開始對維斯瓦河——奧德河發動攻勢。蘇軍總數超過200萬人”,2月16日,“美國海軍開始了對硫黃島持續3天的集中轟炸”,4月7日,“世界上最大的戰艦‘大和’號超級戰艦在前往沖繩島攻擊美國軍隊的途中,被美國轟炸機擊沉”……這部圖文并茂的二次大戰“日志”,使得二戰的每一場重要戰役都像昨天剛剛發生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