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之后,人們在閱讀什么?丨南周文化榜
編者按:
圖書(虛構類):《詞語磁場:多多五十年詩歌自選集》
圖書(非虛構類):《小說是什么:三島由紀夫的創作論》
戲?。骸渡倌昱傻钠婊闷鳌?br />
電影:《黎明的一切》
劇集:《黑鏡 第七季》
展覽:“貝聿銘:人生如建筑”
紀念: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推薦人:
胡桑:詩人,譯者,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四火:書評人
楊小亂:戲劇自媒體,劇評人
開寅:資深影評人
saintdump:影評人
劉化童:藝術批評寫作者
杜梨:青年作家,譯者
責任編輯:李慕琰
世界讀書日前后舉辦的2025北京書市。(視覺中國 圖)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敲響了閱讀世界的大門,多份關于閱讀與書籍的行業報告繪就出一幅豐富的閱讀全景圖。
根據中金易云2025年第一季度紙質圖書市場分析報告,大眾類圖書在紙質書市場中悄然回暖,DeepSeek和哪吒帶動相關圖書銷售熱度大幅提升。傳統電商渠道依舊是圖書市場的中流砥柱,占據整體市場銷售的46%;而實體渠道的占比不斷被壓縮,實體零售僅剩7%。與此同時,短視頻電商猶如一顆新星,持續拓展市場規模,整體市場占有率已超40%,成為各渠道中唯一銷售同比保持正增長的渠道。
抖音2025年一季度圖書消費報告顯示,平臺日均售出超30萬本書,這一數字遠超絕大部分書店一年的銷售量,令人驚嘆?!赌倪浮と缤隆贰洞笳Z文知識畫報》《愿你可以自在張揚》等新書在直播間備受追捧,成為讀者們的熱門選擇。
第二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則揭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未成年人的平均閱讀率比成年人高出近27%,數字化閱讀正在重塑成年國民的閱讀習慣,近八成的人通過手機閱讀,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數字化媒介接觸時長超三小時,而傳統紙質媒介閱讀時長僅半小時。盡管如此,成年國民的紙質圖書和電子書閱讀量卻實現了雙增長,但報紙期刊的閱讀量仍在持續下滑。
在報刊亭被飲料等雜貨填充,甚至逐漸從城市消失的當下,一則消息格外出人意表。2025年4月18日,《知音漫客》突然宣布復刊,主打喚醒青春記憶,掀起80后、90后讀者的集體懷舊潮。然而,兩天后相關公告刪除,復刊計劃疑似擱置,網友調侃“青春體驗卡到期”。據稱,其轉型核心策略為告別傳統月刊、周刊的固定出版周期,改為不定期發行的特別刊形式,主打經典IP深度開發與收藏價值提升。
刪除公告可能涉及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復刊消息引發關注后,主辦方意識到讀者對定期連載的期待與宣傳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公告中提及的《暴走鄰家》作者極樂鳥,正是A-soul工作室的核心成員。2024年9月,A-soul被前員工曝光長期壓榨漫畫家,極樂鳥因支持工作室立場卷入爭議。因此,為避免輿論發酵,選擇撤下相關內容。
同期的電影市場不容樂觀。經歷了春節檔的虹吸,3月以來觀眾觀影熱情明顯不足,清明檔作為春節后首個重要檔期,承接了假期觀影的紅利,本來被寄予回血的厚望。但今年清明檔票房相比2024年,跌幅達55%,未能逆轉3月的冷清局面。若將售票平臺的服務費剔除,僅計算分賬凈票房,今年清明檔的成績甚至還比不上2014年。
往年清明檔的榜單中,極少看到春節檔電影的名字。而今年春節檔上映的《哪吒2》在清明檔以7178萬元票房位列第三,上映超60天仍占據12.7%排片,市場呈現“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新片方面,16部上映作品多為中小體量,既缺乏具有市場號召力的商業大片,進口影片也未能形成突破,如《我的世界大電影》表現平庸,而原定頭部項目《下一個臺風》的撤檔更暴露市場信心不足。內容創作似乎陷入同質化困局,多部新片聚焦聾啞人、刑滿釋放女性等社會邊緣群體,但在敘事方式和表達手法上趨同,同時宣發過度依賴明星流量而忽視內容深度,未能像《我的姐姐》一樣引發廣泛社會共鳴。這種市場格局顯示出當前電影產業過度依賴頭部檔期、優質內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