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守山川,又要發展,98%是山地的邊境縣如何破局?
生態保護機制、生態補償模式和發展林下經濟,其他地方是可以復制的,難以復制的地方主要是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和特殊的民族文化。
“刀耕火種”是獨龍族曾經的代名詞,“一座山、一把火、一片地”,這樣的生產生活方式對自然生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破解獨龍江鄉生態保護與群眾脫貧致富矛盾的基本思路,是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脫貧。
實踐“兩山”理念的挑戰和困難主要體現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難題。我們感到生態環境監管壓力大了,盡管貢山縣致力于生態產業發展,但是在生態旅游開發中,游客數量的增長可能超出環境承載能力。
發自:云南怒江
責任編輯:曹海東
獨龍江鄉是云南怒江貢山縣的一張生態名片,過去也曾面臨生態威脅,近年當地通過多項措施實現了“水清魚歸”,圖為深秋的獨龍江。視覺中國|圖
這里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64.83%,國土面積約70%屬“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核心區,55.6%屬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這里擁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分布有種子植物2823種和陸棲脊椎動物640種,分布著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光葉珙桐、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肖氏烏葉猴、高黎貢羚牛。
這里就是全國唯一的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云南怒江州貢山縣。過去,它曾因地處偏遠、生態脆弱而長期與貧困相伴。
2019年,貢山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下稱“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之一。成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正是當地自然優勢與政策引導、人為努力協同作用的結果。
貢山山地占比近98%,在傳統發展模式下,這無疑是巨大阻礙。然而,成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六年后,這里的草果、蜂蜜、黑松露等山地特色產業逐漸壯大,獨龍江成為廣受追捧的生態旅游IP,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實現融合。
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時,貢山縣縣長李勇認為,貢山通過積極探索,成功將劣勢轉變為優勢,走出了一條“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綠色發展道路,主要還是憑借豐富的林下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生態產業。
最窮的村變身為最富的村
南方周末:在成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之前,貢山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李勇:主要是在三方面做了一系列準備工作與極具示范性的項目。一是強化生態保護舉措。我們建立了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對自然保護區實施嚴格管控。
二是打造綠色產業發展示范典型。例如其達村,這個貢山縣普拉底鄉最窮的村,充分利用豐富的林下資源,通過“以林興村、以林養農、以林富農”,全村227戶家家種植草果,2023年全村完成經濟總收入1342.1萬元,由全鄉最窮的村變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