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癌癥病人的“離奇”就醫路:輾轉多家三甲醫院,卻被三乙醫院救了命
查出結腸癌后,管維芳沒有留在上海同仁醫院治療,主要是考慮到它只是一所三乙醫院:“總感覺三甲醫院(的醫生)比他們好?!?br />
管維芳再次去找陳啟儀?!八吹轿覈樍艘淮筇??!惫芫S芳說,“還向我道歉,說以后再也不說病人沒有希望這樣的話了?!?br />
盡管在外人看來無比艱難,但管維芳對當下的生活十分滿足。在她看來,自己活著的每一天都是賺來的。
責任編輯:何海寧
管維芳和家里的藥柜,她現在每天要在家輸液十多個小時。南方周末記者柴會群攝
作為一名癌癥晚期病人,55歲的管維芳既倒霉又幸運:她曾兩次瀕臨死亡,兩次都被上海一所三乙醫院的醫生救了回來。在此之前,她求醫時滿腦子想的都是“大醫院”,認為“三甲醫院一定比三乙醫院強”。
患病之后,管維芳找了熟人,選擇在上海一所知名三甲醫院治療。一年后,癌癥發展到晚期。為解決并發癥,管維芳到另一所三甲醫院做了一個小腸造口手術。從此,她需要依賴輸液維持生存。
做造口手術時,醫生發現腫瘤已擴散,遂告知家屬管維芳“時間不會長了”。另一所三甲醫院的醫生看了病歷后斷言:管維芳最多活三個月。
絕望之中,家人把管維芳送到那家三乙醫院進行臨終關懷,醫生卻發現,管維芳所患的是一種特殊的癌癥,很適合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半年后,管維芳體內的腫瘤基本消失。曾認為她“完全沒有希望了”的醫生再次看到管維芳時,嚇了一大跳,稱她是一個“奇跡”。
此案已進入訴訟階段,醫患雙方孰是孰非有待法院認定。不過,通過這一經歷堪稱“離奇”的個案,或許可以看到醫生診療行為對患者影響之大,以及患者看病就醫對于“大醫院”的執念。
“患者看西醫是看廟的”?
2018年12月下旬,因患子宮內膜癌,管維芳在上海新華醫院做了手術。
新華醫院是上海一所知名三甲綜合性醫院。管維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之所以到這里就醫,除了因為它是一所大醫院,還源于她姐姐在該醫院有熟人,通過熟人介紹,找到一位主任醫師做了手術。
手術很成功。不過,根據管維芳的一項術前檢查,其結腸處也疑似發現腫瘤,檢查報告建議做腸鏡來確認是不是癌。管維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當時沒注意檢查報告里的這項內容,醫生手術前沒告知她腸子有問題,更沒有為她安排腸鏡檢查。
手術做完后,管維芳按癌癥治療常規,在新華醫院相繼接受化療和放療。治療期間出現了明顯血小板下降,需要住院升血小板。由于新華醫院床位緊張,她住進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以下簡稱上海同仁醫院)腫瘤科,打算等血小板指標升上去后,再回新華醫院治療。
與新華醫院相比,上海同仁醫院的名氣要小得多。該醫院前身是長寧區中心醫院和長寧區同仁醫院,2014年,兩所醫院合并為上海同仁醫院,合并前兩所醫院均為二甲醫院,合并后變成一所三乙醫院,比三甲醫院低一等。成立后,該醫院從上海某三甲醫院引進馬俐君,擔任新組建的腫瘤科主任。
管維芳之所以去同仁醫院“升血小板”,也是因為在該醫院有熟人——她的妯娌(丈夫的嫂子)是該醫院檢驗科醫生。
在上海同仁醫院住院期間,管維芳順便做了腸鏡及病理檢查,結果確診結腸癌,且與子宮內膜癌一樣,都是原發癌。
這次住院時,管維芳與她后來的“救命恩人”馬俐君沒有交集,兩人當時均不知道對方的存在。馬俐君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管維芳查出結腸癌后,如果選擇在這里治療,自己肯定會知道她,因為那時全科的治療方案都由她來定。
按管維芳的說法,查出結腸癌后,她沒有留在上海同仁醫院治療,主要是考慮到它只是一所三乙醫院:“總感覺三甲醫院(的醫生)比他們好?!?/p>
“上海醫療條件這么好,得這么大的病,肯定希望找到最好的?!瘪R俐君對此表示理解,“患者看西醫是看廟的。我們醫院知名度差,不像三甲醫院,你坐在那個位置上,人家就會來找你看?!?/p>
管維芳又回到新華醫院做了第二個手術——右半結腸(癌)根治術。這次為她做手術的是一位副院長,也是經熟人介紹。
曾為管維芳治療過的一名醫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管維芳如果在做子宮內膜癌手術之前查出結腸癌,兩個手術其實可以同期做。
管維芳稱,當時她和家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至于結腸癌手術,他們曾考慮過在上海另一家三甲醫院做,但都沒考慮同仁醫院。
雖然遲發現半年,但幸運的是,管維芳的結腸癌仍處在早期(IIa期)。與子宮內膜癌手術一樣,結腸癌手術本身也很成功。
后來,管維芳與新華醫院發生醫療糾紛,并訴至法院。法院委托一所鑒定機構對該案作醫療鑒定,鑒定機構認為,新華醫院延誤了管維芳結腸腫瘤的診治,存在過錯。
新華醫院附近街景。視覺中國圖
化療半年,結腸癌復發
做完結腸癌手術,新華醫院的病理報告顯示,管維芳的結腸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