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安危:讓一位偉大女性被看見

美國記者海倫·福斯特·斯諾是第一個全面了解并報道陜甘寧邊區的外國記者,其冒險經歷和著作深刻影響了世界對中國的認知,卻因歷史遮蔽鮮為人知。布衣譯者安危傾盡半生挖掘史料、譯介其作品,還原《西行漫記》背后夫婦合著的真相,推動海倫重返歷史舞臺。安危一生踐行“架橋精神”,促進中美民間交流,直至生命的終點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陳雅峰

海倫·福斯特·斯諾(美國楊百翰大學圖書館/圖)

編號為206的記者證上,貼著一個年輕女孩的照片,上面壓著《紐約太陽報》的鋼印。旁邊是一張“在緊急狀況中進出租界”的通行證,還有一張第2663號的宵禁時刻的通行證。剪貼簿里的這幾樣東西,暗示著主人海倫·福斯特·斯諾戰地記者的身份。

1937年5月2日,來自美國的記者海倫抵達延安,成為第一個全面了解并報道陜甘寧邊區的外國記者。到了9月,她要去前線采訪,毛澤東為她寫了一封介紹信,要求任弼時、鄧小平為她在前線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

去陜北蘇區并不容易,海倫一到西安就被特務監視尾隨。為了甩掉“尾巴”,她翻窗逃出賓館,在美國朋友的幫助下才逃出西安,到達紅軍駐地。

這樣一位富有冒險精神的女性,在漫長的歷史中卻被遺忘了,人們更多知道的是她的丈夫埃德加·斯諾——著名的美國記者,也是《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少有人知的是,在寫作的過程中,埃德加·斯諾從未到過延安,他到的是保安(今志丹縣),距延安尚有幾小時車程。這本書是兩人合作、兩次西行的產物。

“海倫是一位未被頌揚的偉大女性,歷史對她是不公正的,”翻譯員安危奔波半生,往返中美,多次與海倫會面,整理歷史資料,翻譯海倫作品,“讓海倫回到中國讀者的懷抱?!边@位布衣譯者一生踐行斯諾的“架橋精神”,成為中美民間外交的推動者之一。

2025年4月22日,陜西省翻譯協會發布訃告:資深翻譯家、斯諾研究專家、陜西省斯諾研究中心創始人安危先生于2025年4月21日21時30分在陜西西安逝世,享年83歲。遵照安危先生遺愿,喪事從簡,不舉行公眾悼念活動。

海倫·福斯特·斯諾小姐的第206號記者證和第2663號宵禁時刻通行證(資料圖/圖)

兩個斯諾

北大未名湖南畔,正對著“慈濟寺”山門的小丘上,樹立著一方白色大理石制的長方形墓碑。碑上鐫刻著葉劍英親筆題寫的金字“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下方注有英文。

1905年7月19日,埃德加·斯諾出生于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一個普通家庭,自幼便展現出對冒險和探索的濃厚興趣。1925年,埃德加·斯諾在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就讀,畢業后從事新聞工作。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諾在宋慶齡的聯系和幫助下,訪問陜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中國共產黨的西方記者。在那里,埃德加·斯諾與毛澤東等人進行長談,到邊區各地采訪,搜集關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手資料,次年寫出《紅星照耀中國》。

“亞洲看起來的確好像是我實際的家,而美國則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此刻,我的身體和精神似乎處于完全分裂的狀態,我的身體是在飛機上,但我的精神卻留在中國?!痹谥袊镁?3年之后,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1941年離開中國時,寫下這樣的話。

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斯諾逝世。臨終時,他說“我熱愛中國”,并要求把自己的一半骨灰留在中國。

毛澤東曾評價,“埃德加·斯諾是一位偉大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