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來,電影里的虛幻與真實由他們重新定義
電影學者斯科特·艾斯曼(Scott Essman)說,工業光魔是“二十世紀后半葉電影美學最重要的催化劑之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重塑了導演、攝影與剪輯的后期協作的整個范式”。
2025年是工業光魔成立50周年,在走過半個世紀的光影之路后,這家公司還能將特效技術發揮到什么程度,未來的人們還可以期待在電影院看到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東西嗎?
責任編輯:劉悠翔
電影《E.T.外星人》(1982年)中的場景。資料圖
當小男孩騎著自行車沖向天空,巨大的月亮襯出他瘦小的剪影,車籃里還載著一個脆弱無助的外星人,《E.T.外星人》中的這個畫面成為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創造這個畫面的既是影片編導的大膽創意,也是具體執行這個創意的特效公司——工業光魔(ILM)。該片導演斯皮爾伯格曾說:“我把難題留給工業光魔?!彼麑а萆闹袔缀跛兄匾捌奶匦Р糠侄加兄I光魔的參與。
如果僅僅把工業光魔理解為一家特效制作公司,顯然低估了它在電影史上的地位。自1970年代“新好萊塢”崛起,工業光魔就代表了電影工業的某種新的方向,今天的觀眾在影院中早已習以為常的各種特效技術,背后都有著工業光魔的身影:《阿凡達》中的虛擬攝像機技術起源于1970年代工業光魔開發的Dykstraflex系統,一種可以精確重復運動軌跡的攝影系統;如今廣為流行的“數字摳像”技術起源于工業光魔1970年代用光學打印機進行多層膠片的合成技術;工業光魔也創造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CG角色——《星球大戰》中的外星人Jar Jar,《指環王》中的咕嚕和《復仇者聯盟》中的滅霸都因這種技術而活靈活現……也許將工業光魔理解為現代電影工業的基礎設施搭建者會更加合適。電影學者斯科特·艾斯曼(Scott Essman)說,工業光魔是“二十世紀后半葉電影美學最重要的催化劑之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重塑了導演、攝影與剪輯的后期協作的整個范式”。
電影《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2019年)中的滅霸。資料圖
工業光魔的創立者、美國導演喬治·盧卡斯曾說:“電影就是特效,一直以來都是如此?!睙o論人們是否認同他的說法,但他確實指出了電影發明之初就已經有的某種傾向——從20世紀初梅里埃的《月球旅行記》,到哈里豪森的定格動畫,到劃時代的《2001太空漫游》,不同年代的導演們都用陌生化的畫面震撼著剛剛從生活中抽離出的觀眾們,就連藝術片導演阿彼察邦的電影畫面中也充滿了新奇的想象力,“人們在電影院看到了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東西?!北R卡斯說。
2025年是工業光魔成立50周年,在走過半個世紀的光影之路后,這家公司還能將特效技術發揮到什么程度,未來的人們還可以期待在電影院看到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東西嗎?工業光魔的高管與模型設計師們在2025年《星球大戰》全球粉絲慶典活動中開了一個慶祝公司成立50周年的小型討論會,他們并沒有正面回答這些問題,但正如46歲才從金融公司的“社畜”轉行為特效師的成田昌隆說的,“冥想、呼吸,清空自己的大腦,重新開始面對未來?!?/p>
“很多超級英雄電影都忽略了要保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