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公主》:努力地活下去
《幽靈公主》作為宮崎駿自己“想要制作的電影”,在各個層面上都顯得極為特殊。
吉卜力被貼上了“關懷綠色、關懷自然”的標簽,甚至被叫做“制作關懷自然的電影的吉卜力”。其實這是和宮崎駿的創作初衷相違背的。
責任編輯:劉悠翔
宮崎駿《幽靈公主》手稿。資料圖
“這就是我想制作的電影?!?/p>
1995年,54歲的宮崎駿在一部電影的制作企劃書的最后,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這部電影就是兩年之后上映的《幽靈公主》。
自從1985年6月吉卜力成立以來,宮崎駿以導演的身份,共制作了11部動畫電影。在這11部電影當中,《幽靈公主》作為宮崎駿自己“想要制作的電影”,在各個層面上都顯得極為特殊。
被詛咒的少年
《幽靈公主》的主角阿席達卡。資料圖
《幽靈公主》的特殊性,首先就體現在主角的選擇上。
除了兩部帶有自傳性質的《起風了》和《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以及《紅豬》之外,宮崎駿執導的電影,通常會選擇天真無邪的少女作為主角,并通過她的視角,來展開影片主體內容的敘事。在《幽靈公主》中,承擔這一視角人物角色的,則是影片的男主角,被詛咒的少年阿席達卡。
為了保護村子和村民,阿席達卡射殺了因為死前的怨念而變成邪魔神的山神野豬拿各。阿席達卡的右臂也因此染上了拿各的詛咒。為了斷絕詛咒,阿席達卡被村民驅趕出了村子,只能被迫前往山神拿各所在的西方,尋找消除詛咒的方式。
這一主角身份的設定,使得《幽靈公主》中,出現了宮崎駿電影中極為罕見的暴力與血腥的場景。
反戰一直是宮崎駿電影的主題之一。在宮崎駿執導的很多影片中,都會毫不掩飾地表達對戰爭的厭惡與反感。但是,在其他電影中,宮崎駿更多地是以“在槍口插上鮮花”式的溫和方式,通過揭示戰爭的荒謬與無意義,來表達反戰主題。
動畫電影的主要受眾群體是少年兒童,在宮崎駿的電影中,極少出現直接描繪戰爭殘酷性的畫面。影片中的角色,也基本上不會出現因為戰爭而流血、受傷甚至死亡的情節和畫面。但是,在《幽靈公主》中,宮崎駿卻打破了這一他在制作電影時遵循的慣例。
《幽靈公主》中的沖突場景。資料圖
在阿席達卡剛踏上旅程的時候,他就遭遇了日本古代戰爭中非常常見的一幕:武士對平民的掠奪和欺凌。面對襲擊自己的武士,阿席達卡只得掏出弓箭自衛還擊。而在詛咒之力的影響下,阿席達卡射出的箭矢帶著巨大的力量,直接切斷了武士的雙臂。類似這樣的斷肢乃至斬首的畫面,在整部《幽靈公主》中不止一次出現。
宮崎駿在片中毫不掩飾地展示了暴力造成的流血、創傷乃至死亡。而暴力的來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