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托管到技術突圍:黑土地上的“豐收新愿”
綏棱“村集體+”和北安“墾地合作”模式只是廣闊的黑土地上發展集約化經營的兩個側影,不同資源稟賦、發展背景下,東北各地因地制宜實踐出了多元的農業集約化經營模式,從經營管理主體到育種植保技術,從農業機械裝備到社會配套服務,仍在不斷探索回應糧食穩產豐產、農民增收、老百姓從“吃飽”到“吃好”的新路徑。
五月的東北,進入一派春耕春播景象。智慧農業設備動態監測著土壤墑情,一臺臺現代化農機正在廣闊沃野高效作業,輕松大規模播種的同時,一粒粒玉米、大豆種子精準落地。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通過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等持續增強糧食供給保障能力。2024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600億斤,糧食作物平均單產提高2.7%。黑土地上正在發生的生產經營實踐,如何探索農業現代化轉型之路,回應農業生產的“豐收新愿”?
2024年12月,南方周末綠色研究中心與科迪華農藝師等相關專家前往黑龍江省綏棱縣、北安市調研,旨在以兩地農業轉型實踐為側影,為農業現代化生產經營和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份參考文本。
調研發現,兩地以土地托管為基礎實現了集約化經營,大型智能農機和密植高產技術得以規?;瘧?,邁入單產和品質提升的新階段,進一步催生出“種好地”的新需求——如何通過育種、植保的技術突圍,以及專業化、智能化的迭代升級,進一步提產提效,實現糧食穩產豐產,破題未來農業?
轉型之問:“誰”在種地?
東北三省的糧食產量連續多年占全國總產量的20%以上[1],據中國科學院發布的《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報告(2021年)》,2000-2021年,東北地區糧食產量實現了近2倍增長,糧食增加量占全國增量的50.71%,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糧倉”。
糧食穩產增產能力不斷增強的背后,“誰”在種地?
隨著傳統農戶分散經營模式不再滿足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新需求,依托土地流轉、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逐漸向規?;?、集約化轉變。
集中連片的黑土地資源,利于機械化和規?;鳂I的旱田為主耕地,為東北農業的集約式經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2015年,《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措施的出臺,為東北地區的農業生產經營規?;l展進一步明確了支持路徑。
以國家農墾改革政策為牽引,北安市依托北大荒農墾集團北安分公司,整合墾區技術優勢與地方土地資源,在2015年前后開始推行北安“墾地合作”模式。利用專業農墾企業優勢,北安“墾地合作”模式的集約化經營直接嫁接成熟技術與管理模式,推動當地農業在技術層面現代化生產,實現了集約化發展的“彎道超車”。
“用植保直升機一次能給50坰地噴藥,10多分鐘就噴完了?!北卑彩汹w光鎮農場主表示,規?;泄芎?,依托企業的技術服務和種肥藥統購渠道,農場主可以全權負責種植決策,實現極少數人力管理大面積農場的高效作業,“現在我們2個人管理了110戶農戶的5000畝地,效益也比散戶自主經營高不少?!?/span>
集約化經營模式下,“誰”不再只是農業經營的“主體”,更指向了支持新經營主體實現規模生產效益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
2016年,綏棱縣的向榮村和十四井村也開始探索“村集體+”土地托管的集約化經營模式?!澳菚r候分散經營種地,一是大部分農戶缺農機,二是租農機價格高、不及時?!泵鎸Ψ稚⒔洜I的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受限的情況,向榮村黨支部書記劉峰帶領村集體摸索農業集約化經營,通過村集體出資和貸款共投資800萬元購買農機,在2016年建成克東向榮現代農機合作社,說服農戶入社托管。
綏棱縣向榮村現代農機合作社內整齊停放的農機。(曉再/圖)
“先從村委成員、親朋好友動員,說服種植大戶托管,形成示范效應?!眲⒎褰榻B,“正式規模經營的第一年,每戶分紅就比自己種多了兩三千,第二年又繼續豐收,第三年就全都托管了?!眱H用三年時間,2019年向榮村便實現全村旱田14645畝全程托管,帶動村集體增收80萬元,468戶農戶均增收3000元。
與向榮村相鄰的十四井村,2016年剛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王曉東,在市場考察中敏銳地發現種植鮮食玉米比普通玉米的效益更高,也開始探索發展鮮食玉米產業的集約化經營模式。
由村集體出資和貸款共投資650萬元,十四井村于2016年成立了合眾玉米專業種植合作社和合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巴ㄟ^動員村干部和流轉土地,當年投產1300畝地,就實現了40多萬的利潤?!蓖鯐詵|介紹,種植鮮食玉米和規模經營的收益,通過實際分紅增強了農戶對土地托管的信心。
村社、村企一體的模式,讓向榮村和十四井村實現了村集體主導托管土地的生產經營,通過實行統一耕作、供種、施肥、用藥、灌溉、收割、銷售,分散收益分配的“七統一分”標準化管理,兩村逐步構建起“村集體+”集約化經營體系,確保了生產標準與技術規范落地。
“產量增加得益于啥?土地連片后,通過秸稈還田增加有機質,低產田變成高產田,合作社用先進大農機實現規模作業,比如無人機植保,用藥用肥技術(的選擇)也由村集體自主決策安排?!眲⒎灞硎?。
產效之思:如何種好地?
得益于土地托管后的連片規模經營,大型農機和成熟的種植技術得以規?;瘧?,帶來了種植效率和作物單產的提升。
綏棱“村集體+”和北安“墾地合作”模式依托強有力的行政支持,也進一步增強了集約化經營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兩地農業的規?;讲粩嗵嵘?。2024年,綏棱縣土地托管面積達135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64.5%;北安市同樣實現墾地托管合作面積10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3.1%。
在世界三大黑土帶與黃金玉米帶的交會之地黑龍江,以綏棱和北安的主要糧食作物玉米為例,2023年,北安“墾地合作”模式下的玉米畝產比2020年增加了400斤,產量提升40.3%[2];向榮村共種植玉米7400畝,畝均增產100余斤。
“2024年是特大豐收、糧食產量最高的一年,照去年多打了1200多噸苞米?!眲⒎逶谡{研現場自豪地分享道。十四井村的鮮食玉米種植同樣在2024年實現了豐收,3300畝地收貯1100萬棒。
綏棱縣十四井村的鮮食玉米。(曉再/圖)
2024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作為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中的重要力量,農業科技在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得到更為全面的強調,從瞄準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到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支持發展智慧農業,將如何“種好地”更多地指向了農業科技的突破。
調研發現,無論是綏棱還是北安,尤其在玉米種植領域,均形成了以大壟雙行密植為基礎,配套水肥一體化、玉米大豆輪作、化學生物防控和機器植保等集約化經營的技術集成體系。
在已實現較高水平的規?;?,為了追求種植產效提升的可持續,兩地都對育種、植保和用肥用藥技術提出了新需求。劉峰說,“怎么能實現玉米的矮化又增產是目前的需求,極端天氣下(植株)易倒伏,(所以希望)在不減產的基礎上做到用矮化降低風險?!蔽挥谕环N植帶的北安農場主也表示,“種苞米(的品種需求)全一樣的,抗風、高產?!?/span>
良種是豐收的第一道關鍵密碼,為來年的春耕選種是兩地托管經營主體的第一件大事。
“要選擇適宜我們積溫帶種植的好種子,除了參考周邊同積溫地區農戶的口碑,還會通過試種對比不同種子的種植效果?!蓖鯐詵|介紹生產實踐中選配良種的經驗。
除了農業農村局及其下設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東北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都成為當地農戶種植的技術“智庫”來源,共同開展技術研發與試驗田合作,農業企業更是直接提供育種、試種等技術支持和返種合作。
劉峰強調,“在維持高質量和高產量的良種基礎上,會選擇更低成本、對各類災害抵抗性更強的種子。只有通過不斷試種,推廣、迭代效果更好的良種,才能持續實現穩產豐產?!?/span>
“通過在試驗田種植抗病、抗倒伏能力強,又高產的玉米,農戶可以直接看見優良品種的價值?!贝笮娃r業科技公司科迪華的農藝專家表示,在東北地區的實際作業中,農業企業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技術優勢和全球先進經驗為生產經營持續賦能,“像東北種植區比較常見的蚜蟲、灰斑病、葉斑病等病蟲害,還有天氣極端變化產生的抗倒伏、排水施肥等植保新需求,我們通過技術分享、管理培訓和示范田建設等方式,把病蟲草害等防治的成熟經驗和前沿技術運用到實際種植管理過程,可以把種子、植保等技術真正轉化成生產力?!?/span>
集約化經營模式下,經營主體通過統一選擇種、肥、藥和農機等生產資料與技術服務,讓行政支持、農業企業和社會資源得以被充分調動,為“種好地”的關鍵——良種、良法、良田——提供了可持續迭代的支持體系,形成提產提效的內外合驅力。
未來之指:“豐收新愿”指向何處?
“我們農場對待病蟲害以預防為主,在蟲子出現前就通過科學用藥、赤眼蜂防蟲等技術進行蟲害防治?!北卑厕r場主在調研中分享,為了推進可持續農業和提升農產品品質,北安也正在小部分田地試驗有機農業,使用有機肥、生物防治等方式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但耕作效率和種植規模有待進一步提升。
“未來,如果能進一步迭代種子的抗蟲抗病性狀和高效精準的植保方案,將為農戶提供更多優質選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卑荻煜掳荻魑锟茖W事業部表示,可持續農業也和黑土地的保護與永續利用不謀而合。
黑土地里生長的玉米秧苗。(視覺中國/圖)
面對耕地資源的天然有限性,技術創新無疑是集約化經營邁入單產和品質提升新階段的核心驅動力。
調研中發現,綏棱縣正在探索數字化補位,通過智慧農業鏈推動生產效率和糧食質量提升。目前正在試驗區應用的智慧農業系統,可對農業氣象、苗情、土壤墑情、病蟲害、災情等進行動態監測預警,并且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配合調度智能農機裝備和無人機,實現精準水肥藥施用。
隨著智慧農業試驗田或示范園區的逐步鋪開,未來種地“土專家”們的經驗將轉化為專業化、智能化農業系統中的智能判斷與標準操作。
而北安市則依托農墾機械化先發優勢,聚焦農機升級與精準施肥用藥的技術迭代路徑,為農業技術規?;瘧玫膶I化提升探索新的可能方向。
“從農業高產的措施來講,以后更多的應該是控釋肥的精準應用。前期采取控釋肥可以規避后續因農事活動欠缺、農資操作不當等導致農作物植株無法進行營養有效供應,影響產量的情況?!笨频先A農藝專家表示,良種必須配套良法,才能持續實現高產。
十四井村不僅把土地托管的“良法”逐步開拓到了綏中村、部落村等不同“市場”,還把鮮食玉米產業的規模和效益做得越來越大,“2024年種鮮食玉米跟飼料玉米的差距更顯現出來了,一坰地鮮食玉米能賣到兩萬六七,飼料玉米最高能賣到兩萬一,光(算)種植收割一坰地就差5000塊左右,還沒算后面的冷庫加工銷售?!蓖鯐詵|預計,“3300畝的鮮食玉米產量可實現銷售1450萬元,利潤達到300萬元?!?/span>
但他指出,未來還需借助行業和社會多元力量的協同,持續推動“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的完善升級,通過鮮食玉米育種技術的攻關,擴大種植規模以帶來更高的產業規模效益,并加強農產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設來提高附加值和市場認知。
2024年是向榮村土地托管進行集約化經營后,連續實現分紅的第八個年頭,全村各類大型智能農機裝備數量已增加到100余臺(套),全縣首臺300馬力拖拉機也落戶向榮村。劉峰相信,土地托管只是起點,隨著更多先進技術設備的協同突破和落地應用,專業化、智能化的農業會繼續帶領向榮村“欣欣向榮”。
綏棱“村集體+”和北安“墾地合作”模式只是廣闊的黑土地上發展集約化經營的兩個側影,不同資源稟賦、發展背景下,東北各地因地制宜實踐出了多元的農業集約化經營模式,從經營管理主體到育種植保技術,從農業機械裝備到社會配套服務,仍在不斷探索回應糧食穩產豐產、農民增收、老百姓從“吃飽”到“吃好”的新路徑。
春耕正酣的黑土地上,期待多元實踐主體共同找出農業“豐收新愿”的新解法,共繪未來農業的新圖景。
參考資料:
1.王菡等. “東北振興”20年:進展、問題及對策. 區域經濟評論, 2024.
2.北安市人民政府, 來自春天的雙向奔赴 看墾地合作“北安模式”.
https://hljba.gov.cn/bas/bmdt/202403/c11_284054.shtml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