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網購演出服之后集體退貨:濫用退貨權推高交易成本
面對屢屢出現的“退貨欺詐”行為,規則的完善更為重要。與其讓交易成本提高、所有人尤其是高素質交易方受害,倒不如完善立法與修訂規則,做到商家與消費者的權責對等,避免過度偏袒交易任何一方。
責任編輯:辛省志
近日,一起“集體退貨”事件引發關注。2025年5月2日,據《第一現場》報道,一店主稱沈陽一職業技術學校六十多名學生四月底集體網購衣服,但在參加完運動會后集體以“質量問題”為由退貨退款,自己收到衣服后看到衣服上都有草,且學生們退款導致店鋪被封,損失大概有8000元 。此事的后續是,商家堅決維權,校方則為此道歉并承諾承擔相關費用,雙方目前已經達成和解。
細審這起用后即退“白嫖黨”事件的細節,可知存在著兩大成因。其一,校方并非撥付足夠的演出經費,學生與家長也不欲出這筆錢,于是師生就動了“先購買再退貨”的心思,畢竟演出服的使用場景有“一次性著裝”的性質;其二,目前電商平臺的交易規則存在偏袒消費者一方的情況,諸如“七天無理由退貨”“僅退款”“部分退款”“罰款補貼用戶”“承擔運費”等條款讓商家叫苦不迭。
涉事師生以“質量問題”為由退款,而并非以普通的“七天無理由”退貨,正是考慮到了法律的相關規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