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1次減重,自我救贖與被誤解的“肥胖”

當肥胖早已從“身材焦慮”演變為“慢性病高危因素”,不應再被誤解為“意志力薄弱”,被貼上懶、饞、不自律的標簽。從公眾認知、生活方式的改變,到創新診療方案、專業醫療支持的完善,每一步都是對抗肥胖癥的關鍵。

20歲到40歲,王少鵬成為陷在時間循環里的人,“我每年都在減肥,胖了就減,減下來又胖回去,始終在210斤到230斤徘徊。”但勉強維持的循環也在40歲后被打破了,“怎么減都瘦不下去,一路從210斤增長到260斤。

王少鵬坦言,長年累月陷肥胖和肥胖帶來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一系列并發癥之中,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都不堪其擾,生性樂觀的他也確診了輕度抑郁癥。“在我們大部分老百姓的傳統觀念里,不覺得胖是個病,更多覺得就是懶、饞、不愛動?!敝钡桨l現自己經過一年努力也減不下來,他才承認“胖確實是一種病”。

作為慢性疾病中的獨立病種及多種慢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肥胖癥已成為我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1],威脅著無數“王少鵬們”的健康。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2018年我國成年人的超重率達34.3%(24kg/m2≤BMI<28kg/m2為超重),肥胖癥患病率達16.4%(BMI≥28kg/m2為肥胖),并呈持續上升趨勢。若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國成人超重肥胖率將達到70.5%[2]。

5月11世界防治肥胖日”來臨之際,南方周末與諾和諾德聯合發布《都市人群肥胖癥認知與行為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如王少鵬的20年減重循環之困,甚至進展到體重“失控”,《報告》揭示了患者及公眾仍普遍面臨著肥胖癥認知與體重管理的雙重困境,偏見和誤區也影響著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只有消除肥胖污名化,推動肥胖癥的科學防治,才能為全民的體重管理創造一個更健康、更支持的環境。

01 偏見之下,為“胖”正名

大學畢業后,王少鵬進入了一家設計院,長期的高強度工作之下,紅燒肉和炸雞翅成為他的快樂來源,“愛吃高油脂的食物,也愛喝酒,飲食不規律,每年基本上胖十斤。”但他并沒有把日積月累的體重太當回事,“我年輕的時候代謝能力還不錯,每年自己減肥一兩個月,就能瘦到210斤左右。

王少鵬并未意識到,即使減到210斤,他的BMI(體重指數)也達到了33.9kg/m2,早已超過28kg/m2的肥胖癥臨界值,屬于中度肥胖癥的標準?!秷蟾妗凤@示,受訪者中超重、肥胖人群的比例高達49%,但不少肥胖受訪者和王少鵬一樣,并未察覺或認為自己已經達到肥胖水平:相對于39%的受訪者認為自己“超重”顯著高于30%的實際超重率,僅16%的受訪者自認“肥胖”,低于實際肥胖率20%。

比起“肥胖”,更多人傾向給自己貼上“超重”的委婉標簽。而《報告》揭示了一個更嚴峻的現實:僅27%的公眾認同“肥胖癥需醫生診斷”,自我評估或通過非專業渠道判斷仍是“主流”。當診斷權在自己而非醫生手中,公眾對“肥胖癥=懶惰+暴食”的刻板印象似乎愈演愈烈,在調研中,近三成的受訪者將肥胖歸因于“懶和饞”。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肥胖代謝病綜合診療中心主任楊景哥指出,公眾對肥胖的認知主要存在三大方面的誤區,“一是對肥胖是一種疾病的認知不夠,二是對自己的肥胖狀態認知不夠,三是對肥胖成因的認知也不夠。面對肥胖的個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人自制力差,好吃懶做不愛運動,但肥胖是多方面因素綜合在一起的結果,包括遺傳、生活環境、精神心理等各類因素,一些疾病在治療過程也可能導致肥胖。

誤區之下,“反省”自身似乎成為“胖子”不得不面對的一種處境,豆瓣上,“胖子反省小組”已有超過6.5萬的小組成員。沒有一個胖的人是不知道自己胖的。”確診多囊卵巢綜合后,張晚盈的體重在半年內突增六十斤。多囊卵巢綜合屬于內分泌失調疾病,患者往往面臨胰島素抵抗、激素分泌紊亂、新陳代謝率降低等問題,導致體重難以控制。“我家里又有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遺傳史,嘗試了很多辦法,都沒有解決(肥胖)這個問題?!?/span>

面對旁人動不動就說“你這么胖”這類不友好的話時,雖然張晚盈會直接回懟,但她坦言,社會對肥胖人士不一樣的看法,會更多地變成他們的心理問題。

70%的受訪者認為肥胖人士在就業或社會生活中會面臨歧視的處境,而這種社會偏見常常會內化為肥胖者自身的“肥胖恐懼”。每到夏天,坐地鐵通勤的潘岳舟便會擔心“因為自己特別容易出汗,身上可能出現異味而致異樣的眼光”,雖然他表示自己不太介意外界的言論,但非常能理解和自己一樣偏胖的女同事“面對調侃時,確實會不太開心”。

從事IT工作的潘岳舟,每天幾乎“一直坐在電腦前”?!耙贿^30歲,就明顯感受到代謝變慢了,肥胖給身體帶來的負擔越來越重。”20252月,年度體檢的結果令他不得不重視自己的健康,“久坐”和“外賣”讓他的體檢報告在兩年間從輕度脂肪肝演變為中度脂肪肝,35歲已經有高血壓?!秷蟾妗诽崾?,受訪者中90后的超重及肥胖比例已亮起紅燈,超過了50%,肥胖人群比例跟80后相差無幾,甚至近三成的00后也已處于超重肥胖狀態。

面對不容樂觀的超重和肥胖形勢,2024年,國家衛委聯合其他15個部門啟動“體重管理年”三年行動,并發布了《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衛“點名”體重管理,并引導各地醫院設立體重管理門診,為肥胖癥“正名”,也引發社會公眾對肥胖的重視。

“肥胖”不僅僅是一個體型概念,一個社會化標簽,而是亟嚴肅對待的疾病。“肥胖”也不僅僅關乎個人的自律與努力,更需要科學防治和系統支持。

02 抗拒、失敗、堅持,
減重的西西弗斯們

王少鵬的減重史,堪稱一段長達二十余年的西西弗斯式征程。

周而復始的減重、復胖、減重,就像一個永無止境的任務。王少鵬袒露自己的心聲,“人對抗自己是很難的,一直堅持下去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泵棵繄猿止澥硟蓚€月,過不了多久,又胖回230斤,“一定會反彈,除非你能堅持一輩子?!薄秷蟾妗凤@示,近半數嘗試減重的受訪者能堅持減重1-3個月,堅持減重6個月以上的不到四分之一。

為了拯救因肥胖而陷入疲勞、一動就喘的身體,潘岳舟不斷嘗試節食、運動,甚至自行嘗試減肥產品。但隨著年齡增長,“節食后的身體反應特別大,有時候一頓不吃,就餓得難受,甚至出現心悸的情況,再加上還要運動,所以很難長時間地堅持下來?!?/span>

一次次嘗試與放棄后,潘岳舟的體重在反彈中不斷攀升,從20歲時的110斤一路增長到160斤。北京怡德醫院營養師魯潔表示,“節食的一個缺點就是,一旦恢復正常飲食,體重是一定會反彈的,反彈后再次這樣減重,效果就沒有那么明顯。大部分來醫院減重的人,都自己嘗試過節食,但基本上以失敗告終?!?/span>

因為對醫院的天然抗拒,陳旭也嘗試了各種可能的減重方式:不吃午餐、喝減肥咖啡、不熬夜,甚至找朋友圈的微商朋友購買“三無”減肥藥……無一例外都以失敗告終,還出現了營養不良、脫發等問題。張晚盈也遇到了同樣的困擾,“減重讓頭發都掉了一半”。“不科學的減重,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濒敐崗娬{,減重期間也要好好吃飯,注意飲食結構搭配,過度節食會導致一些必營養物質攝入不足,體內激素水平發生變化,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

肥胖癥和我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肥胖癥不僅容易引發焦慮,還會顯著增加患抑郁癥的風險[3]。而西西弗斯式減重過程中的挫敗感也會在肥胖癥患者中蔓延,42%的受訪者表示因減重導致情緒焦慮或抑郁。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王少鵬也確診了輕度抑郁癥,“減肥最痛苦的是什么?就是進入平臺期你會很暴躁?!?/span>

堅持減重不易,維持理想體重更難?!秷蟾妗钒l現,僅18%的減重人群曾減到理想體重并維持1年以上。當王少鵬發現自己進入40歲后怎么減也減不下來時,他終于下定決心走進醫院的代謝減重中心。“當時醫生跟我說,如果這個狀態繼續下去,可能50歲就得給心臟裝支架,會有猝死風險。”肥胖帶來的“三高”、高尿酸、睡眠障礙,早已讓王少鵬的身體不堪重負,尤其是心血管系統受累嚴重。

超重和肥胖癥會引發一系列慢性疾病,而內臟脂肪過多與代謝紊亂及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升高相關性更強[4]。隨著肥胖及相關慢病的流行和健康宣教的普及,公眾的疾病認知也在不斷提升,調研中,近九成的公眾知道肥胖會帶來代謝異常、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兩年間,從輕度進展至中度脂肪肝的潘岳舟,也決定再次求助專業醫療干預。

當健康警報一個個拉響,單憑節食與運動難以抵擋西西弗斯的石頭下墜,越來越多的肥胖癥患者意識到:面對疾病,單憑意志力無法對抗生理機制與神經調控,需尋求醫學與多學科支持。

03 從個人掙扎到體重管理門診,
重回掌控的身體與生活

2024910日,王少鵬在北京某醫院完成了代謝減重手術。但距離他第一次走進代謝減重中心的門診,已經過去一年時間。

“當時醫生就建議我盡快做手術,但我是很排斥的,包括家里人都覺得減肥怎么還能做手術,自己堅持堅持就應該能瘦下來?!迸p重的同時,王少鵬也在通過線上線下各種渠道考察醫院和手術的可行性。

經過長達一年的審慎考察,他最終選擇接受代謝減重手術,術后同時配合藥物和飲食營養方案進行減重治療,“像換了一個人!”王少鵬興奮地分享自己的減重成果。

現在的體重是王少鵬二十多年里從未達到、也從未想過的數字,“半年時間,血壓、血糖、尿酸這些指標也在恢復正?!?,打破了體重反彈的魔咒,他的下一步目標是BMI27,“就不屬于肥胖了”。

盡管醫學治療方案是清晰明確的,但王少鵬的選擇并不是主流,《報告》顯示,大部分受訪者和陳旭一樣,認為自己的體重情況無需就醫,將減重或體重管理視為個人責任,而非“醫療需求”。而在選擇減重藥物時,減重人群高度關注藥物安全性,70%的受訪者將“副作用風險”作為主要考慮因素,擔心“體重反彈量顯著”的比例也達到了48%,這種認知偏差或滯后,與疾病知識和醫療資源的普及度密切相關。

“當患者的肥胖達到一定程度,或者出現一定代謝性疾病,藥物的干預必須要及時跟進。當患者已經重度肥胖,或通過其他干預方法無法讓體重下降時,減重手術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睏罹案鐝娬{專業醫療干預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我們給病人出具的是綜合體重管理方案,比如有糖尿病的患者會涉及內分泌科的治療,有高尿酸、痛風的患者會涉及風濕科?!?/span>

除了給肥胖癥“正名”,將肥胖防控納入慢病管理,國家政策也在進一步推動專業醫療支持的可及性和多學科協作的肥胖診療體系建設。20254月,“健康體重管理行動”已作為一項獨立行動正式被納入健康中國行動,國家衛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體重管理門診設置與管理工作的通知》,鼓勵有條件的醫院設置體重管理門診,并要求在2025年6月底前基本實現體重管理門診設置全覆蓋。

得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設立了減肥專病門診后,潘岳舟也來慕名求診。根據詳細檢測結果,醫生為他制定了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除了飲食習慣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也搭配藥物治療?!?/span>

“生活習慣只有一些小的改變,更容易長期堅持,整個人看上去薄了一圈,慢慢變得比較自信,狀態也更加好?!笨粗鼗卣瓶氐纳眢w和生活,他感慨,“還是要及時地進行科學就醫,該用藥用藥,該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就調整。我身邊幾乎所有下定決心節食減肥的人,都出現了反彈,所以現在的話,我不太建議自己盲目地去做這樣的事情?!?/span>

楊景哥所在的肥胖代謝病綜合診療中心,自202412月設立體重管理門診以來,已經接診了1600余位患者。“中國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太高,所以體重管理一定是全民共同參與的,并且是對每一個不同階段的人群進行全生命周期的體重管理?!?/span>

當肥胖早已從“身材焦慮”演變為“慢性病高危因素”,不應再被誤解為“意志力薄弱”,被貼上懶、饞、不自律的標簽。從公眾認知、生活方式的改變,到創新診療方案、專業醫療支持的完善,每一步都是對抗肥胖癥的關鍵。

防治肥胖日不僅是一個提醒,更應成為破除偏見、推動科學防治的起點——唯有正視疾病,彌合認知與行為的裂痕,才能讓更多人走出體重的困局,用行動守護健康,實現身體與生活的真正掌控。




參考資料:

[1]國家衛生健康委,《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

[2]國家衛生健康委,《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

[3]Fulton S,Décarie-Spain L,Fioramonti X,et al.The menace of obesity to depression and anxiety prevalence.Trends Endocrinol Metab.

[4]Neeland I J,Ross R,Després J P,et al. Visceral and ectopic fat,atherosclerosis,and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a position statement.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2025年都市人群肥胖癥認知與行為調研報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