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立特里亞和這個世界
我至今還沒有完全想通自己2024年9月之所以會被那位戴著金絲邊眼鏡、不停問我“去厄立特里亞感受如何、怎么去的以及為什么要去”的美國簽證面試官拒簽的真正原因,但好幾個懂行的朋友都告訴我:這事兒十有七八跟你去了非洲東北角的那個小國有關。
真的會是這樣嗎?
關于歷史軌跡復雜、命運坎坷的厄立特里亞(以下簡稱“厄特”),大概可以這么介紹:
1869年,意大利殖民者來此拓殖,1947年意大利正式宣布放棄其非洲殖民地,1949年聯合國派調查專員到厄特“研究并決定”其命運,1952年厄特在聯合國的“安排”下與埃塞俄比亞結成聯邦……
1962年,埃塞俄比亞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單方面取消聯邦制,將厄特合并為埃塞俄比亞(以下簡稱“埃塞”)的一個省。之后厄特成為埃塞的一部分,而埃塞又是美蘇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非洲爭奪的焦點之一,厄特人一邊被裹挾被揉捏,一邊為了擺脫埃塞控制拋頭顱灑熱血。直到1993年,厄特苦戰30年,終于在聯合國的“監督”下舉行全民公決,獨立至今。
我不由再一次想起在厄特的那短短的四個星期,像那樣一個名字極其拗口、面積小之又小的非洲小國,為什么會被簽證面試官問了一遍又一遍呢?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厄立特里亞
責任編輯:楊靜茹
阿斯馬拉城郊“坦克墓地”里一群追逐嬉戲的小男孩
獅子酒店,阿斯馬拉
這種云里霧里的感覺,跟我第一天在阿斯馬拉獅子酒店的大床上醒來時的感受如出一轍,看著那只陣亡在我床單上、早已經干成了薄薄一片的蜱蟲,我頭昏腦沉地琢磨了好幾分鐘:這只蜱蟲不知是什么時候死在這張床上的?已經干成了這樣,周圍又沒有血跡,一定不是昨夜被我壓死的,那么也許是上一個來自中國、索馬里或南蘇丹的睡客所干?如果是這樣,上一個客人走后,難道清潔人員連床單都沒換?
像格里高爾·薩姆沙一樣、靈魂被完全吸進那只蜱蟲的黑洞之前,我決定起床。
在厄特的首都阿斯馬拉,獅子酒店在中國人里比較吃香,因為它周圍有不少中國公司和企業的辦公室,賓館設施(以當地標準來說)比較完善,性價比較高。
前臺姑娘希希問我睡得怎么樣,我用玩笑搪塞過去,并以“希望采光更好”為由請她幫我換了一間窗戶更大的房間。
希希長著一張提格雷人特有的漂亮臉蛋,明目皓齒高顱頂高鼻梁,膚色偏淺,像是不那么白的阿拉伯人。這些外貌特征,讓我在之后的很多天里,每逢在阿斯馬拉大街小巷閑逛的時候,都會禁不住感嘆厄特人男女老少清一色的苗條漂亮。
希希已經在獅子酒店工作了三年,雖然只有22歲,但因為圓潤的身材和成熟的裝扮,看來比實際年紀要大些。
希希和媽媽外婆一起住在離獅子酒店步行二十分鐘的貧民區里。她特別喜歡她那個用集裝箱改建成的家,她覺得那是世界上最溫馨的地方?!白钕矚g的就是下班一回家,我們三個女人一塊兒吃飯聊天煮咖啡看電視再呼呼大睡。所以就算是休息日,我一般也哪都不去,就在家宅著?!毕OUf這話的時候,大眼睛里的天真亮晶晶地忽閃著,感覺好像比實際年齡又要小些。
希希的爸爸長居比利時,自從12年前找到機會從埃塞偷渡出去之后,就再也沒有回過貧窮的故里。
“連手機也不聯系嗎?”我問。
“他走后六七年,有一天突然在Facebook上找我,問我過得好不好。我也不是記恨他,但是也不想跟他有過多的來往了?!?/p>
尤其是在父親與國內親人恢復聯系之后,她和母親被父親那一邊的親戚劃清了界限,因為怕她們要分父親“在白人那里辛苦打工才賺到的、定期定量寄回老家來的錢”。父親也許是怕卷入矛盾,對此也從不過問。她還從那些對她們冷言冷語的“親人”們那里聽說,父親在那邊又娶了老婆,有了孩子,“過得很不錯呢?!?/p>
“所以我努力賺錢,努力開心,努力照顧媽媽和外婆,也可能就是想證明,就算沒有他,我們也可以過得很不錯吧?!毕OUf。
阿斯馬拉的一間很受本地人歡迎的咖啡館,光顧的男性基本都是老年人
坦克墓園,蘇聯
希希給我講她的“家庭史”時,我們正從位于她家那一區的“坦克墓園”旁邊經過。坦克墓園其實更像是一個博物館式的大廢品站,堆滿了20世紀厄特在各種年代所經歷的各種戰爭里所用過的廢棄武器。綠色吉普車殘剩的框架掉了漆長滿銹,和幾十輛靜靜趴在半人高雜草叢里的顏色深淺不一的裝甲運兵車被隨意攪拌,像是蟒蛇和老旱龜被剁碎再泡了藥酒,還能看出過去的生猛,卻早已沒了生氣;更多的是各類坦克、吊車、兩棲戰車、高射機槍、油罐車和追擊炮,甚至是老式戰機,但最常見的是成百上千的載重卡車殘骸,被炸得散了架、再全部被攪混又堆積成高近五米、長幾十米的鋼鐵圍城。
坦克墓園里的爛車舊器多數是蘇聯產品。1970年代到1980年代,蘇聯非??犊?,給非洲之角輸送了足夠打五場戰役的裝備和武器——索馬里攻打埃塞、埃塞進擊索馬里、埃塞軍政權鎮壓厄特游擊隊、厄特人偷武器鬧解放,以及厄特獨立后與埃塞打的兩年邊境爭奪(保衛)戰。
蘇聯原本支持的是對手(美國)的盟友(埃塞)的對手(索馬里),但過了一兩年之后,蘇聯突然“頓悟”:埃塞怎么好像更有前途的樣子!1974年,海爾·塞拉西下臺,埃塞轉投蘇聯。如此一來,美國改向索馬里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
美國軍控裁軍署發表的相關年度報告里提到:1982年,埃塞從蘇聯進口5.75億美元軍火,1983年為9.75億,1984年增至12億美元。直到1984-1985年大饑荒席卷埃塞北部。
英國記者米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