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減重成為“國事”:一場有關慢性病的集體突圍

在減重門診的候診區,阿慧第一次見到了這么多形形色色的“病友”。從體重指數BMI高達39kg/m2的50歲阿姨,到自稱“從小喝水也會胖”的小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與煩惱。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2018年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為34.3%,肥胖率為16.4%,成年肥胖癥患者人數已達1.82億。但與此同時,“肥胖”經常被簡單地誤解為一種“生活方式選擇”或“個人意志力問題”。

認知的滯后與偏見,讓大量患者陷入延誤治療的泥淖。

“并非所有肥胖的人都需要醫學手段干預,但肥胖癥確實在疾病的體系當中?!睆偷┐髮W附屬中山醫院(以下簡稱“中山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小英說道,肥胖癥是一種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如果不進行系統干預,疾病風險將長期積累并惡化。

政策回應也在加速推進。2025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國家中醫藥局發布通知,鼓勵有條件的三級綜合醫院、兒童醫院、中醫醫院設置健康體重管理門診。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屬(管)、?。▍^、市)屬綜合醫院、兒童醫院、中醫醫院要在2025年6月底前基本實現體重管理門診設置全覆蓋。

5月11日,正值“世界防治肥胖日”,曾經被視為個人隱私的體重問題,如今正迅速成為公眾熱議的焦點。這背后不僅有肥胖患病率持續攀升的隱憂,還有GLP-1受體激動劑(GLP-1RA)等新型減重藥物的問世,讓人們逐漸認識到:減重,已然成為一項需要醫學干預的重要課題。

醫院內的肥胖癥科普宣傳頁。

從國家政策到社會認知,從新藥研發到門診建設,肥胖癥的認知與治理正在經歷一場全方位、系統性的深刻轉變:為了讓更多身陷肥胖困境的患者,乃至全社會面臨體重管理困擾的大眾,科學防治肥胖,守護個人健康,政府、醫學界、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正攜手構建起為全民“減去重負”的支持系統。

“又懶又饞”還是“身不由己”

身高一米七四的阿慧,體重一度逼近110公斤,BMI達到36.2kg/m2,屬于醫學上的“中度肥胖”。

二十歲出頭的時候,因為確診多囊卵巢綜合征,她開始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導致體重驟增。多年來,她不斷嘗試著各種減重方式:節食、運動……但都收效甚微,“最久的一次,堅持了三個月,但只掉了十來斤,而且一正常吃飯就反彈了”。

和很多肥胖患者一樣,她始終認為是因為自己“又懶又饞”,從未想過“肥胖”可能還需要進行治療。

但事實上,早在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將肥胖癥定義為疾病。

《中國超重/肥胖醫學營養治療指南(2021)》也指出,肥胖是由遺傳和環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導致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而《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再次明確:肥胖的病因包括遺傳、生活方式、疾病和藥物因素,以及環境和社會因素。

肥胖癥不能僅憑外觀判斷,也無法僅靠“少吃多動”解決。

現實中,公眾對肥胖癥的認識仍相對滯后,甚至存在不少誤區。南方周末聯合生物制藥企業諾和諾德發起的《2025年都市人群肥胖癥認知與行為調研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在覆蓋中國一到五線城市的約1500名受訪成年人中,84%的受訪者將肥胖及肥胖癥歸因于“缺乏自控力、不自律”,僅60%左右受訪者認為肥胖及肥胖癥成因中包含基因遺傳、家庭、社會環境等客觀因素。

人們對“肥胖”也明顯缺少醫學上的審視,往往更在意體重秤上的數字,認為肥胖僅僅意味著“不好看”或“不方便”,卻很少聯想到這背后潛藏著各種疾病風險。

肥胖是由遺傳和環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導致的慢性代謝性疾病。

正是這一認知鴻溝,導致肥胖癥患者難以及時得到專業幫助。在深耕嚴重慢性疾病領域已超過一個世紀的諾和諾德看來,改變世界看待肥胖癥的方式至關重要,因為認知是行動的起點。

諾和諾德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大中國區總裁周霞萍指出,“一方面,肥胖癥與超過200種疾病相關。另一方面,肥胖癥帶來的心理負擔不容忽視。仍有觀念認為肥胖是患者自己的問題,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現。這可能導致肥胖患者受到歧視和偏見?!?/span>

李小英進一步解釋,肥胖癥患者往往會合并一些代謝性疾病?!疤悄虿?、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中風、脂肪肝,你能想到的可能都跟肥胖有關系?!?/span>

阿慧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出現了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多種并發癥后,她輾轉于各個疾病門診,也嘗試了各種網紅減重方式,但從未想過去看“肥胖”門診。

《報告》也揭示了肥胖癥患者廣泛存在的“不就醫”問題——受訪者普遍自行嘗試減重,而非尋求專業醫療機構的建議,使用過減重藥物的比例僅為16%,到醫院就診更是低至11%。醫療減重手段仍是小眾選擇,而阻礙就診的主要原因是“認為自己的體重情況無需就醫(63%)”,更有14%的受訪者明確認為“肥胖不是病,沒必要去醫院”。

當受訪者普遍停留在減重和體重管理屬于個人責任,而非“醫療需求”的認知層面,這無疑加大了在社會層面防治肥胖的難度。

當體重成為“國事”

阿慧是在偶然刷到一條關于減重門診的視頻后,決定前往就醫的。在醫生為其量身定制的科學治療方案的指導下,如今她的體重指數已經穩定在正常范圍一年多,“體重降下來之后我來復查,三高通通沒了,月經也恢復了正?!?。

《報告》顯示,視頻類平臺正在成為人們獲取肥胖癥或體重管理信息最主要的渠道,77%的受訪者通過此類平臺獲取信息。另一方面,盡管肥胖癥及體重管理涉及較為專業的知識,但通過專業領域平臺、專業人士等渠道了解相關信息的受訪者僅有四成或更少。

在阿慧的主診醫師、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暨大附一院”)副院長、肥胖代謝病綜合診療中心主任楊景哥看來,很多肥胖癥患者“不是不想減,而是不知道怎么科學地減”。

應對肥胖癥,需要患者有清醒的認知、積極的態度,也需要更多醫療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支撐。

隨著超重率和肥胖率的上升,“控體重”正被納入國家公共衛生議題。202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6部門聯合制定了《“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力爭通過三年左右時間,實現體重管理支持性環境廣泛建立,全民體重管理意識和技能顯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參與、人人受益的體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漸形成,部分人群體重異常狀況得以改善。

國家政策推動下,各地的探索也逐步成型。

以廣州市為例,楊景哥所在的暨大附一院作為“國家衛健委醫院管理研究所減重代謝外科全國示范單位”,于2024年底成立了肥胖代謝病綜合診療中心,并推出了“1+3+N”模式:一個主診醫生,聯動營養師、健康管理師及個案管理師三個角色,進一步輻射N個學科,形成從篩查到治療干預,再到綜合管理的閉環機制。

在暨大附一院肥胖代謝病綜合診療中心,楊景哥為就診患者解答問題。

“我們門診現在是全預約制,預約排得滿滿的,開診到現在大概4個月時間,已經服務了一千六百多位患者?!睏罹案缯f。這種需求的激增,一方面反映了公眾對科學減重服務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也說明肥胖診療進入了3.0版本?!?.0模式由單一科室完全主導,2.0模式是由單一科室帶領,再根據實際情況轉診或組織MDT(多學科聯合會診),3.0是掛號、分診、多學科診療、身體成分分析、抽血檢查、支付都在診間完成的一站式服務?!?/span>

新的診療模式正是在多方協同下,實現從臨床藥物治療、膳食營養平衡,到個人生活方式管理的全方位體重管理支持。在剛剛過去的2025年廣東省“體重管理年”現場活動中,廣東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劉利群表示,“全省衛生健康系統已將‘體重管理年’活動列入2025年衛生健康系統十大便民惠民舉措”。接下來將堅持共建共享,大力營建“體重管理”支持性環境,打造健康主題公園、健康小屋等,推動構建覆蓋家庭、單位、社區多層次的健康生活圈。

“體重管理一定是全民共同參與的?!睏罹案邕M一步闡釋,國家倡導體重管理,但是具體的執行一定是“落實到家庭,落實到社區,落實到企業,落實到機關,落實到學校,并且是對每一個階段的人群進行全生命周期的體重管理”。

減重,不再孤軍奮戰

李小英所在的內分泌專病門診已經開設了5年左右,與門診初期寥寥無幾的肥胖癥患者相比,近兩年越來越多的肥胖癥患者找上門來。但在他看來,肥胖癥患者不可能是這幾年突然出現的,僅僅是過去的診療模式無法解決患者的問題。

李小英指出,新型藥物的出現,正在改寫肥胖癥的治療方式。以GLP-1受體激動劑為代表的藥物,能夠同時實現減重和代謝改善的目標。

“在我們周圍能看到的肥胖患者不多,但一調查為什么就會有這么高的患病率?因為很多人根本不出門?!崩钚∮⒔忉?,大量重度肥胖者因自卑而長期不愿求醫,錯過了早期干預的窗口,而門診的很多患者也是來了才知道自己血糖高、血脂高,或者脂肪肝嚴重,“在早期的時候,通過體重管理,剛才說到的并發癥都能得到緩解,甚至是逆轉。但他們之前(因為)沒有(出現)癥狀,也沒有篩查,于是就感覺不到(病了)?!?/span>

李小英提及,門診的很多患者也是來了才知道自己的情況。

“減重治療必須是系統性的?!睏罹案鐝娬{,體重管理是一個金字塔式的綜合策略:基石是生活方式干預,包括飲食營養調整、運動干預、情緒干預、生活習慣指導;第二是當肥胖達到一定程度,或已經出現了一定的代謝性疾病,藥物治療必須要及時跟進;第三是手術治療,適用于重度肥胖或合并嚴重代謝性疾病的患者。

肥胖病不僅是獨立慢性病種,更是2型糖尿病、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種慢性代謝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系統性治療理念亦是從醫學到醫藥界的共識。

為了建立一套“超越減重”的治療方案組合,周霞萍指出,“諾和諾德目前開發管線中的藥物不僅僅是為了減輕體重,而是希望顯著改善患者的整體代謝健康、心血管健康和身體功能?!Z和關懷’數字化患者服務平臺也是為了打破時空限制,幫助患者提升治療依從性,建立長期的自我疾病管理能力?!?/span>

《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強調,在制定減重治療方案時,應充分考慮患者心理預期,通過醫患共同決策,綜合使用不同手段,以期獲得最佳治療效果。

“減重是一項需要長期追蹤、指導、隨訪的工作?!崩钚∮⒄f,減重相關服務的擴展也已在中山醫院的體重管理門診落地:醫院設置了一個線上集中管理系統,患者出院回家后,可將相關的指標上傳到系統,實現醫院管理和家庭管理的互動和整合。

新的拐點,從身體到社會

作為曾經的肥胖癥患者,阿慧對于“體重管理年”有著更多期待,“畢竟胖了之后,你的各方面生活質量都會變差,現在國家大力推動減重后,各方面都會更好地去支持我們?!薄秷蟾妗凤@示,超過七成的受訪者和阿慧一樣,支持將肥胖防治納入國家衛生健康戰略,且更認可切實可行且觸手可及的干預方式,例如增加體重管理門診與社區健身設施建設等措施。

醫療端,專業化減重門診的建設正在快速推進,中山醫院作為內分泌代謝科肥胖診療聯盟的牽頭單位,李小英介紹,“我們制定肥胖專病門診建設的專家指導意見,不僅是為了在中山醫院做這個事情,更希望通過聯盟推廣到更多地區和機構?!睒藴驶?、專業化的減重門診,不僅能夠促使更多患者主動尋求醫療幫助,還能強化早篩意識,提早發現慢病隱患。

專業化減重門診的建設正在快速推進。

體重管理的意義遠不止減重本身。李小英說:“要解決慢病的源頭,最重要也應該說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切入點就是管理體重?!?/span>

楊景哥也提及,“體重管理好了,慢病發生的幾率就會減小。國家、群眾、家庭因慢病帶來的經濟負擔也會因此而減輕?!弊鳛槿丝诖笫?,“廣東省藥學會正聯合多家單位、機構一起來制定減重藥物的使用指南,讓肥胖人群能夠得到更好的體重管理效果?!?/span>

政、醫、企、社的聯動模式,正推動肥胖癥診療進入新的公共健康治理體系。公共政策的傾斜、醫療資源的介入,以及大健康產業的協同、社會環境的構建,也讓肥胖癥迎來“重預防”“重干預”的系統化健康管理的新拐點。

“我們積極支持進一步強化慢性病防治關口前移,推動肥胖癥的早篩、早診、早治。希望從體重管理的‘小切口’入手,破解慢病預防的‘大難題’?!敝芟计颊f。

2025年4月,隨著健康體重管理行動作為一項獨立行動正式納入健康中國行動,多地推出“體重管理年”系列活動,諾和諾德也積極參與其中,加快了合作的步伐,并持續探索創新形式。

例如,與騰訊健康、京東健康等互聯網伙伴達成戰略合作,攜手探索數字化肥胖防控體系;此外,還發起“驅動改變 健康城市(Cities for Better Health)”以及公益支持“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等項目,繼續引導公眾提高體重管理的意識和技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健康素養水平,用實際行動倡導“體重向下,健康向上”。

如今,瘦下來的阿慧做了她一直想做之前卻無法做到的事——跳傘、登山?!拔业恼麄€生活完全不一樣了?!彼f,減重治療之后并不是一勞永逸,更重要的是通過治療有機會讓自己進入一個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的正循環。

從個體努力到社會治理,從門診服務到藥物研發,從誤解偏見到公共認知的改變,在阿慧們的故事里,減重不再是一道個人默默“扛下”的孤獨命題,而是一個日臻完善的系統解法。

(文中阿慧為化名)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