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合規要求模糊和關鍵信息缺失,企業如何破局?

中國生態保護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但企業在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面臨雙重困境:合規要求模糊與關鍵信息缺失。企業可通過培養底線思維、將保護措施融入日常運營、聯合政府與行業資源等方式主動應對。

責任編輯:孫孝文

2023年4月22日,第54個世界地球日,自然資源部在地球日主場活動上宣布: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已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315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300萬平方公里,占陸域國土面積的30%以上,海洋生態保護紅線不低于15萬平方公里。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性成果,也是一項重大的制度創新。自然資源部結合《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編制,聯合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等部門,首次全面完成了全國陸海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真正實現了用一條紅線來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為全球的生態保護與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完成已過去兩年,中國在生態保護工作上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然而,與氣候議題在多年前起步時類似,企業在實際開展生態保護工作的過程中仍面臨“無從下手”的困境,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合規要求的模糊性和關鍵信息的缺失。

合規要求為何模糊

國家層面的政策和制度為地方開展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了框架和指引。2024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生態環境部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缎袆佑媱潯返陌l布意義重大,它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決策部署的重要行動,為全面提升中國生物多樣性治理水平提供了科學的指引。

然而在地方實際落實過程中,卻面臨著諸多現實挑戰。地方政府承擔著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監測、評估與監督的重要責任,這是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關鍵工作?!缎袆佑媱潯穼⑸鷳B保護紅線監測、評估與監督列為優先項目,明確了一系列具體工作內容,但在實際操作中,部門地方政府未能充分發揮“裁判員”的作用,造成合規要求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生態保護基礎工作需要專業性投入。以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為例,這是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要基礎,但在實踐過程中卻困難重重。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及科學的調查方法。一些地方尤其是基層地區,面臨著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當地的環保部門或相關機構缺乏具備生物多樣性調查經驗和知識的人員,導致調查工作難以高效開展。同時,調查所需的資金也常常得不到充分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對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的投入有限,使得調查設備簡陋、調查范圍受限。此外,不同地區之間在調查標準和方法上存在差異,導致數據難以整合和共享,影響了調查結果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存在動態博弈。對于地方發展來說,落實生態保護工作需要承擔兩種成本,一種是落實生態保護政策所需的真實成本,包括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生態保護設施建設、監督與執法等。例如,為了加強對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監測,需要建設大量的監測站點,配備先進的監測設備,這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另一種則是由于更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帶來的地方企業“擠出效應”的經濟發展機會成本。隨著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一些原本計劃在紅線區域內進行的工業項目、房地產開發等活動受到限制,地方政府失去了這些項目可能帶來的稅收和就業機會,對地方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地方政府對于合規要求的執行彈性。在經濟發展壓力下,部分地方政府為了能源、基建類項目能夠順利落成,出現了“紅線變虛線”的違規行為。據公開數據顯示,僅2022年以來,廣東省因重大項目調整自然保護區的案例就達到了15次,其中不乏“先立項后調整”“先開工后補票”的情況。這種違規操作雖然在短期內可能為地方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但卻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潛在的破壞風險。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本就是為了保護重要的生態空間,一旦紅線被隨意調整和突破,前期的劃定工作就失去了意義,生物多樣性保護也將面臨嚴峻挑戰。

多重關鍵信息缺失

隨著國家層面政策的不斷完善和地方監管的日益嚴格,企業面臨的合規壓力也在驟然增加。隨著《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試行)》的實施,企業需要更加詳細地披露與生態保護紅線相關的信息,這對于企業來說是一項全新的挑戰。然而,企業在應對不斷上升的合規壓力時,面臨著多重關鍵信息的缺失。

主動開展保護工作的實踐標準缺失。目前,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企業大多“被動地”依靠環評報告中的審查來判斷自身是否合規,而對于具體的合規要求并不了解,開展相關保護工作缺乏可操作性的標準和方法學基礎。企業不知道如何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要求,也不知道應該采取哪些具體的措施來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能夠科學地協助企業開展生物多樣性工作的專業咨詢機構較少,企業在遇到問題時難以獲得有效的幫助和指導。

與自身業務關聯的意識和數據缺失。從意識層面來看,總體參與度比較低,很多企業認為生物多樣性與自身業務沒有直接的關聯性,缺乏主動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性。即使有一些企業有參與的意愿,但由于缺少實踐所需的渠道、資源等關鍵信息,常常感到無從下手。從數據層面來看,生物多樣性保護所需的“底層數據”需要政府、學界、業界三方的聯合構建。企業缺乏對自身業務活動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了解,不知道在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內的生產經營活動可能會對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哪些具體影響,也無法準確評估采取生態保護措施所帶來的效果。

覆蓋全價值鏈閉環的空間信息缺失。生態保護工作對于空間信息的要求較高,而企業在收集全價值鏈的空間信息方面存在相當大的難度。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其供應鏈可能涉及多個地區,從原材料的采購到產品的生產、運輸和銷售,每個環節都可能涉及不同的生態區域。要準確收集這些環節中的空間信息,了解企業活動在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內的分布情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尤其是中小企業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企業可以如何做

培養底線思維。生態保護紅線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底線”,它的劃定為中國的生態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企業在合規壓力下開始逐漸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但總體上仍處于從“被動合規”向“主動合規”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企業培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底線思維尤為重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的使命。

補齊專業短板。企業需正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專業壁壘,建立系統化能力建設機制??稍O立專項培訓基金,定期組織生態學專家對項目規劃、環境評估等關鍵崗位員工進行定向培養,例如能源企業可為礦區管理人員開設瀕危物種識別課程。引入數字化工具彌補技術缺陷,如使用衛星遙感+AI識別系統監測廠區周邊生態變化,替代傳統人工調查。條件成熟的企業可組建內部生物多樣性保護部門,聘請生態學背景專業人才主導保護方案設計,同時與第三方認證機構合作建立企業級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實現影響評估、保護措施、成效追蹤的全流程數據化管理。

融入日常運營。企業可以把生物多樣性保護拆解成具體動作,從項目規劃到生產環節逐步落實。比如在開發新項目前,先通過政府發布的生態地圖避開保護區域;采購原材料時,優先選擇環保達標的供應商,避開生態紅線內的工廠;生產過程中,定期檢查廢水、廢氣處理設備,減少對周邊動植物的影響。還可以設立專項預算,用于修復施工中被破壞的植被,或者給員工培訓生態保護知識,把環保意識變成日常工作習慣。

聯合各方資源。企業不必單打獨斗,可以主動和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對接。例如申請接入國家生態保護數據庫,了解工廠周邊有哪些重點保護物種;與高校合作開展簡易生物調查,用手機App記錄廠區附近的動植物變化;在行業內發起數據共享,比如物流公司聯合繪制運輸路線生態地圖,繞開敏感區域。對于中小企業,可以參加政府組織的環保培訓,或者通過行業協會獲取操作指南,用低成本方式滿足合規要求。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