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劫不磨存素心 | 李軍讀《朱啟鈐年譜長編》
1937年7月,受戰事影響,朱啟鈐創辦的中國營造學社經費來源斷絕,學社不得不暫時解散。1940年2月,經周詒春提名,梁思成出任西遷的中國營造學社社長。至此,中國營造學社的工作雖得以繼續,但內部卻已開始分裂。陳從周解釋說是梁思成、劉敦楨之間個人意見不合,《年譜長編》揭示,朱啟鈐對于梁思成、周詒春等欲使西遷的中國營造學社脫離與他的聯系,吞并社產,成為獨立于外的社團,深表不滿。劉氏之出走,也是對梁氏欲據學社為己有感到憤慨之故。
責任編輯:劉小磊
朱啟鈐(1872-1964)。
沒想到《朱啟鈐年譜長編》這么厚!其篇幅較之《蠖公紀事》,不啻數倍。稍加翻看,便發現除了利用公藏如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上海圖書館、北京市檔案館等公藏單位的檔案資料外,書中收錄了一批朱氏家藏、長沙瞿氏舊藏的家書、信札及手稿,前所未見,彌足珍貴。
提起朱啟鈐(1872—1964,字桂辛,號蠖公),就會讓人想起岐陽王李氏家族文物、存素堂的絲繡珍藏、貴州文獻專藏及碑傳集,還有著名的中國營造學社。提起中國營造學社,一般都會聯想到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反而對朱啟鈐有些隔膜,這不免讓人氣短,畢竟營造學社的創始人是朱啟鈐。不過,讀了《朱啟鈐年譜長編》,才知他的一生經歷竟如此傳奇,辦中國營造學社只是一個插曲。
一、代筆人瞿宣穎
為何說朱啟鈐的一生是傳奇?他的籍貫是貴州開州,卻出生在河南信陽,而且似乎一輩子都沒回過故鄉,仍對貴州的感情深厚、很不一般,他大半生都在搜集貴州文獻,最終因緣際會,這些文獻輾轉真回到了貴州。劉宗漢《朱啟鈐先生的貴州情結》一文,對此記述頗詳。與之相類似,關于他和北京城、北京中山公園、北戴河等的關系,他在保存和研究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以及門類繁多且珍貴異常的收藏品,于今都有現成的書籍與文章可參看,《年譜長編》花了番功夫,為我們逐一加以勾稽、系年,查閱起來并不困難。在此,僅選取《年譜長編》中一兩點,略作申發。
他的表弟瞿宣穎(1892-1973)是晚清名臣瞿鴻禨(1850-1918)三子,中年以后生活困窘,朱啟鈐時常施以援手,設法周濟,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瞿家父子與朱啟鈐的深厚淵源,要從他幼年說起。朱啟鈐四歲時,由于父親朱慶鏞在貴州清溪門背灘覆舟遇難,他只能跟著母親依外祖父傅壽彤生活。七歲時,外祖父辭官歸田,因姨父瞿鴻禨的緣故,他遂跟著家人陪伴姨母去到湖南長沙,并將祖母劉氏、父親朱慶鏞的靈柩都安葬在善化的圭塘,湖南儼然成了他的第二個故鄉。在瞿鴻禨的悉心培養下,朱啟鈐成家立業,步入仕途,年輕時的他抱有維新思想,與革命志士唐才常(1867-1900)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辛亥革命后,因政見不同,瞿鴻禨對朱啟鈐頗為失望,表示分道揚鑣,不再見面。1918年4月,瞿鴻禨去世,朱啟鈐仍專程趕往上海吊唁,為完成瞿氏卜葬西湖的遺愿,又親赴杭州尋定墓地,由此可見,他不是一個薄情寡義之人。
瞿宣穎畢業照。
身為世家子弟的瞿宣穎文筆優長,一度為朱啟鈐的代筆,代撰詩文,偶爾也料理寫件。1920年12月,徐世昌派朱啟鈐代表他前往法國巴黎大學接受博士學位,瞿宣穎代為起草巴黎大學演講稿;1921年朱氏賀何星聯六十壽詩,亦是瞿宣穎代作;1939年署名朱啟鈐的《中央公園二十五周年紀念冊》序文,由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