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的崩潰:復活節島危機真相

復活節島的生態及人口崩潰是一個廣泛流傳的故事,但嚴肅的科學研究表明,這個故事是不真實的。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島民的方式生活具有相當的可持續性。

責任編輯:朱力遠

暮色中的復活節島陰森詭異,一尊尊矗立的巨石人像神秘莫測。

在2002年的一個黃昏,伴著朦朧的暮色,賈雷德·戴蒙德歷經五個多小時的飛行,從智利到達了這個南太平洋上的小島。在島上的一處位于火山口的采石場,他看到了此生最令其感到陰森詭異的這番場景,數百尊巨石人像風格奇特,散布在火山口附近。

三年后,他將這種初次踏上復活節島的感受寫進了專著《崩潰》。在這部探討社會發展的書中,復活節島的崩潰,是論述古代社會興衰的第一個案例。在他看來,所謂崩潰,是指在某個具有一定面積的區域內,人口數量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驟降,或連帶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復雜度也急劇下降。

復活節島阿胡同加里基摩埃石像群。視覺中國|圖

復活節島阿胡·湯加菲基的摩埃石像群。視覺中國|圖

而根據他的分析,復活節島這座面積僅有約160平方公里的孤島,雖然曾經生機無限,樹木繁多,食物豐富,供養了估計上萬人,但由于森林濫伐,生態脆弱,內亂紛爭,當地人終究自食惡果,造成社會崩潰,隨之巨石人像的建造難以為繼,造舟遠行也不再可能,淪為真正的孤島。

而隨著該書的暢銷和引發的討論,以復活節島為反面典型的崩潰理論,在全球受到更多公眾的關注,復活節島的生態崩潰案例,更是成為環境保護中一個廣為流傳的警示故事。不過,圍繞復活節島而進行的崩潰敘事,并非賈雷德·戴蒙德獨創。作為劍橋大學的生理學博士,他對復活節島的環境史所進行的比較研究,其實是基于考古和歷史等諸多學科長期積累的研究資料。

再往前追溯,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復活節島作為一個自取滅亡的環境崩潰案例,就已轟動一時。但對這種崩潰敘事的質疑,其實一直也都存在。而最近,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借助最新證據,為復活節島過去一千年里發生的故事,給出新的解釋。

人口并未崩潰

2024年12月,亞利桑那大學全球環境史學家格雷戈里·庫什曼(Gregory T. Cushman)就利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通過新的資料,以及當地人的歷史記憶,在《美國歷史評論》發表研究,認為所謂崩潰的解釋,不僅完全錯誤,而且事實恰恰相反,當地人自移居該島以來,面對天災人禍,艱難求生和適應,很好地體現了生態韌性,是一個關于勝利和重生的故事。

這種與崩潰敘事不同的解釋,也得到了基因研究的印證。此前,多國科學家對法國博物館內收藏的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