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去”的失能老人,正在等護士“走進來”
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護理需求龐大。到家護士憑借專業技能、規范操作,將醫療場景延伸至家庭,跨越地域服務偏遠地區,填補家庭護理缺口。京東護士到家的率先實踐,正在為居家養老產業提供新的思路,為行業探索一種專業化、規范化、人性化的范本。
從沒有電梯的老房子三樓到小區門口,一個青年人步行僅需要3分鐘,但要帶上一位重病老人,這段路程花費的時間很可能就要超過半小時,老人精疲力盡,家屬同樣不堪重負。
越來越多家庭開始面對此種困擾,《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截至2022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2.8億,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約4400萬。其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半徑會隨著失能的加重縮小到一間臥室、甚至一張床。龐大的基數下,與日俱增的是他們的護理需求。在很多人的認知里,與生老病死直接相關聯的是醫院,事實上,“病”與“老”的生活仰賴于長期的日常護理:癌癥患者需要身體與心理的雙重護理;臥床老人需要定時翻身……這些重擔大多壓在家屬身上。
身體狀況往往是阻礙老人走進醫院的重要原因。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肩負著贍養重任的兒女也往往疾病纏身,年輕人則忙于工作,無暇頻繁送他們就醫,醫療護理只能轉入家庭完成。而家庭護理最大的問題在于缺少專業知識導致的不專業,長期臥床者有很大概率患上壓瘡、墜積性肺炎、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更不要說插管、注射等“外行人”難以完成的操作。
近幾個月,一些城市的家庭里出現了這樣的護士:他們騎著電動車穿梭在大街小巷,像快遞員一樣“接單”并上門,在用戶家里完成所需的護理項目。他們是京東健康的“到家護士”,以一種與醫院相似又不同的業態,幫助千家萬戶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
把醫院的場景搬進家里
高占偉做到家護士的第一個月,訂單數量超過了130單,背后是眾多亟須專業醫護支持的家庭。對于這些罹患重疾的老人、焦頭爛額的家屬而言,護士的到來如同一束微光,是支撐,也是希望。
海量的用戶衍生出復雜多樣的護理需求,高占偉對此游刃有余。曾供職于三甲醫院的他有著9年臨床護理經驗,尤其是在ICU護理重癥、危重癥的經歷,令他掌握了豐富的護理技能。2019年,單位派高占偉到朝陽醫院進修半年,經過層層篩選考核,他考取了呼吸治療師資格證,可以承擔從病患搶救插管、呼吸治療到康復脫管全流程的護理?,F在,高占偉已經是京東護士到家的全職護士,除了日常護理之外,還負責一部分服務項目的培訓工作,幫助更多到家護士提升服務技能。
工作場所從醫院病房變成了千家萬戶,但到家護士的操作規范并沒有降低標準?!拔覀冇幸惶讟藴柿鞒?,比如進門前要用酒精噴灑衣服和護理包、穿鞋套、戴帽子和口罩。所有耗材均為一次性獨立包裝,確保無菌操作,”高占偉介紹,“所有的服務規范都是跟三甲醫院一樣的,只是增加了上門途中的流程,把醫院的場景搬到了家里?!?/span>
但從用戶的視角來看,還是有一點重要的不同,那就是時間。高占偉過去在醫院供職時,每天要接觸三百多個患者,每個人的護理可能只有幾分鐘,但做到家護士就有更多面對用戶的時間。除了護理之外,護士們還會做詳細的健康提示,特別是家庭日常護理的要點,以降低后期患者居家的風險。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由到家護士完成的服務,正在補全醫院護理無法面面俱到的細節。
需要到家護理的人群是龐大的?!?024年養老護理員職業現狀調研報告》顯示,這一行業的人才缺口已高達550萬,那些需要經常打針、行動不便的老人也是京東護士到家服務最多的群體。有數據預測,到2030年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高達2.6億,衍生出的巨大護理需求顯然無法全部靠醫院承接,像高占偉這樣的到家護士將成為居家養老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鏈條。除了老人之外,需要周期性護理的重癥插管患者、長期臥床者、不便去醫院的孕婦和兒童……在京東護士到家的幫助下,他們都度過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光。
“上門”給護士們帶來了更強烈的職業使命感?!斑@個事是有意義的,”高占偉說,“我恨不得每天都接個幾單,哪怕路途遙遠,哪怕單程20公里,我感覺一點都不累?!?/span>
跨越百公里的急救
宋瑞欣最初選擇護理專業的想法,源于高中時目睹親人患癌去世。自那以后她就立志從事醫學相關的職業,“照”進更多人的生命,“我們既然擁有了健康,就要有積極的生活狀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專業知識實現自我價值,也為患者更好地服務”。
宋瑞欣接到過不少來自偏遠地區的訂單,以京東護士到家為窗口,她也窺見了縣域鄉村居民對醫療護理的巨大需求。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鄉鎮衛生院診療人次達到13.1億,增長量正以億為單位提升。然而基層醫療資源的供給存在著很大的地區差異。根據全國第六次衛生服務調查,全國近九成居民可以在15分鐘內抵達最近的醫療點,但假如僅聚焦于西部農村地區,這一比例就下降到了約八成?!稗r村交通不便,居住也比較分散,所以他們的需求更傾向于基礎的醫療護理?!彼稳鹦勒f。
對于偏遠地區居民來說,即便是“基礎”護理知識,也需要護士反復講解。在與這些用戶接觸的過程中,宋瑞欣深刻意識到鄉鎮居民“能夠接收到的信息有限,出去看病也比較艱辛”,所以每次上門,她都會把自己所學的健康知識盡可能多地教給他們,返程路上還會在微信上發許多健康提示,哪怕這些和訂單內容并不相關。
隨著接單越來越多,她發現,公眾對到家護理的認知度也在提升,她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護士走進廣大鄉鎮居民家中。
“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我們的護理需求是很大的,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太充沛,這種需求其實應該比我們想象的更多。到家服務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一個福音?!彼稳鹦勒f。
這正是護士到家帶給社會養老實踐的重要啟發。一部分優質的醫療資源可以從醫院延伸到家庭,從城市傳遞給縣域鄉村,即便距離城市百公里之外,患者也能夠在家里獲得專業的醫療服務。在中國式養老的“9073”格局之下,要實現龐大基數群體的居家養老,觸手可及的護理保障是第一步。
醫養結合,老齡化社會的必經之路
京東護士到家的訂單里,有相當一部分是子女為高齡父母下單。在原骨科護士李嵐的工作中,最常見的一類患者就是老年群體,他們因骨折難以自愈而需要手術、進而導致臥床,不得不依靠子女照護。
臨床上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壓瘡。李嵐目睹過太多長期臥床的老人因壓瘡進而導致墜積性肺炎,“家屬沒有護士的專業性。盆骨的護理需要懸吊,家里的床可能都達不到理想的條件,翻身時可能造成二次傷害。長期沒有翻身,就造成壓瘡,引起并發癥?!?/span>
這是老齡化導致的最顯見的醫療問題之一,它直接催生了大量上門護理需求。譬如李嵐服務過的一位患有骨質疏松多年的用戶,往常去醫院打針都是女兒陪同,但不久前,女兒不慎摔傷髕骨住院,于是在京東護士到家找到李嵐。幾次服務下來,一家人對李嵐產生了深深的信任。
這種信任與依賴并非偶然,老齡化社會下,很多老人都處于獨居環境,本就孤獨的心理疊加患病,更令他們痛苦。于是他們和專業負責的到家護士之間往往超越了簡單的“下單-服務”關系,衍生出了更多溫暖的情感交流。
這無疑是對傳統家庭護理模式的一次革新。到家護士,無論全職或是兼職,他們正在努力填補居家護理的缺口,將專業的護理資源送入千家萬戶。京東護士到家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優質的護理服務不再局限于醫院的病房,而是能夠延伸到每個家庭的客廳和臥室,為老年群體、慢病患者和行動不便的人群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個性化的護理選擇。
到家護士不僅以專業解決家庭護理問題,也帶來了溫度,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成為了推動家庭護理體系完善的重要力量,在人口老齡化的當下,使優質的醫養結合成為可能??梢云诖?,未來到家護理行業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不僅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更合理地分配社會醫療資源,高效利用醫護人才。京東護士到家的率先實踐,正在為居家養老產業提供新的思路,為行業探索一種專業化、規范化、人性化的范本。
(宋瑞欣、李嵐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