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到家用專業和溫度破解家庭護理難題

穿上白大褂、戴上醫用帽子和一次性手套,高占偉的工作裝備和過去在三甲醫院時并無差別。不同的是,他走進的不是診療間,而是北京一處老小區的住宅。人們的臥室就是高占偉的工作地點,每一天,他穿梭在不同的家庭之間,打針、換藥、測血糖、插管......做著和醫院一樣的護理工作。像高占偉這樣的護士不在少數,尤其是近幾個月。護士們往返于大街小巷,像快遞員一樣“接單”并上門。他們是京東健康的“到家護士”,以一種與醫院相似又不同的業態,幫助千家萬戶解決關于醫療護理的棘手問題。

騎在電瓶車上的護士

罹患胃癌的李爺爺正在經歷一場漫長的戰斗,術后臥床以來,胸前埋入的輸液港是他與癌細胞對抗的武器,為此,他需要定期坐救護車去醫院維護。

每周一次的就醫,讓全家人都感到艱難。往返的交通費用和時間暫且不提,老人身體本就虛弱,頻繁被搬動,消耗的體力需要很久才能恢復。更令兒子擔心的是,化療期的父親白細胞降低,每次去醫院都有交叉感染的風險。

高占偉就是在這個時期接觸到這個家庭的。兒子偶然得知在京東上可以請護士來家里做護理,便抱著試試的心態下了單。只需要在手機上點幾下,李爺爺就可以躺在家里等待高占偉在約好的時間上門,既省時又安心,每個人都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解脫。

高占偉幫助過許多這樣的家庭。他做到家護士的第一個月就接到了130多單,騎的那輛電動車續航50公里,每天還得額外帶兩塊電瓶才行。

海量的用戶衍生出復雜多樣的護理需求,高占偉對此游刃有余。曾供職于三甲醫院的他有著9年臨床護理經驗,尤其是在ICU護理重癥、危重癥患者的經歷,令他掌握了豐富的護理技能。2019年,單位派高占偉到朝陽醫院進修半年,經過層層篩選考核,他考取了呼吸治療師資格證,可以承擔從病患搶救插管、呼吸治療到康復脫管全流程的護理?,F在,高占偉已經是京東護士到家的全職護士,除了日常護理之外,還負責一部分服務項目的培訓工作,幫助更多到家護士提升服務技能。

工作場所從醫院病房變成了千家萬戶,但到家護士的操作規范并沒有降低標準?!拔覀冇幸惶讟藴柿鞒?,比如進門前要用酒精噴灑衣服和護理包、穿鞋套、戴帽子和口罩。所有耗材均為一次性獨立包裝,確保無菌操作,”高占偉介紹,“所有的服務規范都是跟三甲醫院一樣的,只是增加了上門途中的流程,把醫院的場景搬到了家里?!?/span>

但在用戶看來,還是有一點重要的不同,那就是時間。高占偉過去在醫院供職時,每天要接觸三百多個患者,每個人的護理可能只有幾分鐘,但做到家護士就有更多時間面對用戶。除了護理,他還會做詳細的健康提示,特別是家庭日常護理的要點,以降低后期患者居家的風險。有些照護老人的保姆實在聽不懂,他就加微信、錄視頻,不厭其煩地講解,直到教會她們。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由到家護士完成的服務,正在補全醫院護理無法面面俱到的細節。

“上門”給高占偉帶來了更強烈的職業使命感,因為他真實地走進了用戶的生活,并替對方解決了實際的難題?!斑@個事是有意義的,”他說,“我恨不得每天都接個幾單,哪怕路途遙遠,哪怕單程20公里,我感覺一點都不累?!?/span>

一份職業的重量

2024年4月,家住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的護士宋瑞欣接到了一個100多公里外的訂單。

東溝掌村,宋瑞欣之前從沒去過這么偏遠的地方。她本可以拒絕,但是又想到,手機另一端肯定有位焦急的患者在等待,而自己就是離用戶最近的護士,于是立刻決定接單上門。然而離目的地還有十幾里地,網約車突然熄火了。她背上護理包準備步行,途中搭上路人的摩托車才終于抵達用戶家里。

那是一位受了外傷需要換藥的老人,宋瑞欣小心翼翼地去除其左腿上的舊敷料,用碘伏棉球從傷口中心開始打著圈擦拭皮膚。大概是出于緊張,老人皺了下眉,敏銳的宋瑞欣立刻發現了患者的細微表情,放緩動作,輕聲安撫:“很快就好?!痹僮鰟撁嫦静⒏采w敷料時,老人的神色便安定了許多。

換藥結束,她如常向家屬叮囑注意事項,不料對方面露困惑,原來是女兒常年不在家,老人一下子很難記住她說的那些要點。宋瑞欣笑著掏出手機說:“沒關系,我發文字給您女兒,有什么問題還可以隨時找我?!迸R走時,老人連連說“閨女,謝謝你”,在她心里,這單耗時整整一天、跨越百公里的服務,就在那句飽含溫度的謝意中得到了最高的贊揚,“一切都很值得”。

這正是她當初選擇護理專業的初衷。高中時目睹親人患癌去世,宋瑞欣就立志從事醫學相關的職業,用自己的力量為更多人帶去希望與慰藉。在三甲醫院工作的13年里,她曾經歷過太多生離死別,她看到過散大的瞳孔,也觸摸過冰冷的尸體,因而對于自己的一生、對于護士這份工作的意義,有了更多的思考。

“生命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宋瑞欣說,“我們既然擁有了健康,就要有積極的生活狀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專業知識實現自我價值,也為患者更好地服務?!?/span>

宋瑞欣接到過不少來自偏遠地區的訂單,大多數需求是基礎的醫療護理,但即便如此,也需要反復講解才行。她曾服務過一位購買了血糖儀的用戶,光是安裝她就反復上門了三次,后來發現患者不會使用采血針,又通過視頻教對方使用。

“他們能夠接收到的信息有限,出去看病也比較艱辛?!彼稳鹦勒f。所以每次上門,她都會把自己所學的健康知識盡可能多地教給他們,返程路上還會在微信上發許多健康提示,哪怕這些和訂單內容并不相關。隨著接單越來越多,她發現公眾對到家護理的認知度也在提升。

“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我們的護理需求是很大的,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太充沛,這種需求其實應該比我們想象的更多?!彼稳鹦勒f。她從心底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像她一樣的護士走進鄉鎮居民家中。

訂單之外的情感連結

在原骨科護士李嵐的工作中,最常見的一類患者就是老年群體,他們因骨折難以自愈而需要手術、進而導致臥床,不得不依靠子女照護。

這是老齡化導致的最顯見的醫療問題之一,它直接催生了大量上門護理需求。譬如70歲的高奶奶,她自己患有骨質疏松多年,每年都有一段時間需要去醫院打針,往常都是女兒陪同,但不久前女兒自己也不慎摔傷了髕骨而住院。女兒在京東護士到家找到李嵐,幾次服務下來,高奶奶一家對李嵐產生了深深的信任。在訂單之外,女兒單位發的年貨和給母親的紅包,也一并都由李嵐幫忙跑腿,儼然已成為這對母女情感連結的紐帶。

這種信任與依賴并非偶然,老齡化社會下,很多老人都處于獨居環境,本就孤獨的心理疊加患病,更令他們痛苦。于是他們和專業負責的到家護士之間往往超越了簡單的“下單-服務”關系,衍生出了更多溫暖的情感交流。李嵐到偏遠地區服務,有家屬開車半個小時來接,結束了再開車送她回去;有一次她大年初七接單,老人熱情地邀請她坐下來一起吃飯。對于這些家庭來說,到家護士帶來的是支撐,是希望,而對護士來說,在自己有限的時間里幫助到更多人,同樣帶來了精神上的慰藉,如同一場雙向奔赴。

現在,高占偉、宋瑞欣和李嵐已經很熟悉踏進每個家庭時用戶投來的眼神,其中包含著如釋重負的喜悅,也包含著重振精神好好生活下去的期待。對于這些罹患重疾的老人、焦頭爛額的家屬而言,他們的到來像一束微光,在急難之時,這一點點光芒就足以照亮腳下。到家護士,無論全職或是兼職,都正在努力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優質的護理服務遞送到每個家庭的客廳和臥室,讓老年群體、慢病患者和行動不便的人群生活得更加便捷且有尊嚴。手機再次響起,隨著訂單跳出,這個城市的某處又有一個家庭開始了焦急的等待。護士們二話不說,背起護理包,跨上電動車,再次融進城市的長串車流里。

(宋瑞欣、李嵐均為化名)

網絡編輯:kuangyx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