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艾滋病基因起源的新認識
最新研究發現,著名的抗艾滋病基因CCR5Δ32起源于至少6700年前的西歐亞草原地區,遠早于此前認為的歐洲近期的選擇事件如黑死病等。
責任編輯:朱力遠
趨化因子受體5(CCR5)是白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也稱為CCR5蛋白),也是艾滋病病毒(HIV)識別并入侵人體白細胞的重要幫手。但是,如果編碼CCR5蛋白的基因(CCR5基因)發生突變,就不能編碼這種蛋白,HIV也不能識別CCR5,無法入侵人體白細胞。
在自然的演化中,一些人的CCR5發生了突變,最典型的是被稱為CCR5Δ32(CCR5delta32)等位基因純合突變(CCR5delta32/delta32),表現為有特定序列的32個堿基對的缺失。擁有這種突變基因的人可讓CCR5基因轉錄提前終止,無法產生CCR5蛋白,導致HIV-1無法識別CCR5并入侵人體白細胞。在自然的演化中,約1%的白種人攜帶這種兩個等位基因的純合突變,因而具備天然的抗御艾滋病的能力。
受到病毒攻擊的DNA鏈。視覺中國|圖
2025年5月5日,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細胞》雜志發表論文,追溯了CCR5Δ32突變基因產生的演化過程。
更精確的模型
在今天的不同種族人群中,CCR5Δ32有不同的擁有率。在北歐人群中,10%-16%的人擁有CCR5Δ32基因(僅一個等位基因),而在南歐和東南歐人群中,只有不到8%的人擁有。在歐洲以外地區,CCR5Δ32等位基因僅見于具有歐洲血統的極少數人群,而在非洲、東亞原住民中幾乎不存在。
多年來研究人員認為,CCR5Δ32是人類適應環境和演化的結果。過去,有研究人員在距今4900年的俄羅斯南部草原顏那亞人(Yamnaya)的遺骸中發現了CCR5Δ32基因,以此認定是該突變基因的起源。還有研究人員認為,CCR5Δ32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公元前 5250-1690年)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