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奧斯卡遺珠,擊碎了萬千人心中的美國夢
責任編輯:柴穎瑞
在今年第97屆奧斯卡金像獎榮獲十項提名最終斬獲三項大獎的《粗野派》,儼然是今年最具話題度的電影之一。
“掌管破碎感的神”——阿德里安·布羅迪,憑借本片成功二封影帝(上一次還是2003年的《鋼琴家》)。只是在角逐奧斯卡最高榮譽的最佳影片時,“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地輸給了風光無限的《阿諾拉》。
在2024年一眾先鋒題材電影的包圍之中,《粗野派》流露出罕見的復古氣質,復古到讓人有種錯覺,自己正置身于一場60年代的史詩片放映現場。
首先電影近四個半小時的片長,在短視頻主導的媒介環境之下,簡直堪稱異類;其次本片的劇情也只是講述了一位建筑師為甲方打造粗野派建筑的常規敘事,題材本身稱不上有突破性。
但在表層故事之下,導演布拉迪·科貝特的野心遠不止于此,他假借建筑的外殼,以一個“勞資沖突”的故事作為切口,剖開了整個國家的體制性壓迫,揭露了虛幻的美國夢,并最終讓主角拉斯洛淪為了體制與信仰爭斗下的輸家。
01
影片分為兩個章節,第一章的劇情開始于一場逃離故鄉的旅程。主角拉斯洛伴著激昂的交響樂,從混亂的船艙中鉆出,直面新世界的陽光,在和同伴的狂喜中,鏡頭拉遠,屏幕上出現了倒立的自由女神像。
拉斯洛,這位粗野派建筑師在二戰結束后逃離了歐洲,并興奮地抵達美國,但這個直接印在海報上的顛倒的自由女神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