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轉成啥?
二人轉還能走多遠?網絡普及之后,藝人們便于相互學習了,可是觀眾的胃口也越來越刁,一次性消費,快餐式表演的出路在哪里?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陳晨 朱曉佳
“小沈陽的表演太有特點了。但那個娘娘腔我有看法,不是太健康,他完全可以搞得很健康。”三百年的二人轉,這兩年火了。但二人轉能火成這樣兒,83歲的二人轉學者王肯還是頗感意外。
本山傳媒總裁劉雙平說:“現在劉老根大舞臺就是二人轉的‘國家大劇院’,我們去年票房超過一億,都是一張一張的票賣出來的。”5月初北京大舞臺開業之后,票不愁賣不出去,可是很多票都被黃牛整去了。
說和唱 說的比唱的好
王肯在東北師范大學音樂系研究民間音樂的時候與二人轉結緣,一輩子沒離開過二人轉。在他的記憶中,遼寧海城的舊俗,大戶人家門前,冬天平地堆起兩三尺高的糞堆,這也是富裕的象征。二人轉藝人一來,糞堆頂上就掛起汽燈成了舞臺,貓冬的人就都出動了。一丑一旦盛裝登堆,弦兒一拉板兒一打,千軍萬馬,全靠他倆,從掌燈開始,一唱就唱到后半夜,鄉下的寒夜就活了。
二人轉藝人帶來的東西太多了——有教化有知識,有娛樂有情色;有南朝北國,也有家長里短。到礦山、匪窩就唱“三國”、“水滸”,到屯里鎮上就唱“藍橋”、“西廂”。到大車店就唱東北各地的地名——當時流動人口多,唱地名有其實用價值;甚至還會把時局新聞編入唱詞,沒有無線電的時代,二人轉還曾起過廣播的作用。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這俗語東北人都知道。以前二人轉藝人一到,整個屯子殺豬擺酒,走時全屯含淚相送。但是,二人轉被認為是“下九流”中的“下九流”。低到什么程度?一般人家女子不和二人轉藝人通婚,喜事白事藝人不能進大棚,更不能與主人同席。
過去二人轉雖說遍及東北,但城市人對它也不甚了解。城市人聽京劇、評劇,二人轉藝人再紅,名聲也只是在農民中間傳播。唱豫劇的常香玉能給志愿軍捐飛機,二人轉藝人想要混個小康都難于上青天。
盡管如此,二人轉藝人用“行低人不低”自我勉勵,學唱之前先學做人。藝德為什么重要?鐵嶺縣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