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長得這么像,思維方式卻那么不同” 日本觀眾看《南京!南京!》始末
約250個日本人在上海影城集體觀看電影《南京!南京!》,活動組織者是幾個二十多歲的日本留學生,沒人想到,僅僅是一次普通的看片采訪,卻充斥著中日之間的誤解、猜測。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朱曉佳 陳晨
這個“必須”……
5月23日,約250個日本人在上海影城集體觀看電影《南京!南京!》,活動組織者是幾個二十多歲的日本留學生,事情原本很簡單。
5月6日,《南京!南京!》在北京上映。日本讀賣新聞上海分社社長加藤隆則采訪了陸川,陸川向加藤表示,希望《南京!南京!》能夠在日本上映。加藤于是提議:或許可以讓在上海的日本人先觀看《南京!南京!》。陸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聽到這個建議,欣喜若狂。我萬萬沒有想到是一個日本人提這個建議。”
加藤隆則再三強調自己是記者,要保持中立,不能參與此事。他說回到上海后,他找到自己的朋友A女士來籌備這次活動。
A女士邀請了日本各大媒體:《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共同通訊社、NHK電視臺……此前,日本人并沒有向中國媒體公開,所以知悉此事的中國媒體不多。導演陸川認為這是一次中日交流的很好機會,中國媒體也不應該缺席,于是向日本人推介了兩家媒體:《南方周末》和新浪網。
沒人想到,僅僅是一次普通的看片采訪,卻充斥著中日之間的誤解、猜測。
南方周末記者撥通活動組織者A女士電話,問詢活動的具體日程安排。她支吾說稍后回電。兩天后,她回電:“我們決定不邀請《南方周末》來。”原因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