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產婆”趙鳳昌
在南北議和與建立民國的過程中,趙鳳昌運籌帷幄,折沖樽俎,起了關鍵的作用,但他為人低調,對機密諱而不談,因而被視為無名英雄
責任編輯:劉小磊
在南北議和與建立民國的過程中,趙鳳昌運籌帷幄,折沖樽俎,起了關鍵的作用,但他為人低調,對機密諱而不談,因而被視為無名英雄。有人稱他是“民國產婆”,并非虛語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大不相同。在中國歷史上,每到改朝換代,天下大亂,英雄輩出,但多數英雄資質平庸,僥幸乘勢而起。真正造時勢的英雄,稀若鳳毛麟角。辛亥革命時期,上海南陽路十號“惜陰堂”住著一位老人,深居簡出,但南北要人,趨之若鶩,惜陰堂成了名流薈萃之所,許多左右時局的大事都在這里密謀……
趙鳳昌小檔案
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南方策士
趙鳳昌(1856-1938),江蘇武進人,早年曾入張之洞幕府,深得信賴,曾參與謀劃“東南互保”。辛亥革命前后居上海,與政界人物江浙名流來往密切,其居所成為南北雙方非正式的議事之所,得以參與機密,出謀劃策。因是幕僚出身,注意保存來往函電、文稿,其價值連城的“趙鳳昌藏札”計109冊36函2729通(件),今藏國家圖書館善本部
北方議和代表團成員馮耿光在一篇回憶南北議和的文章里,講了一段趙鳳昌的故事:
有一天,北京拍來電報,我送給唐紹儀,他看過興奮地說:“北京回電了,趕緊打電話給趙老頭子。”唐紹儀一邊說一邊掛電話,電話里和對方仍是和過去一樣有說有笑,顯得關系非常密切。我覺得奇怪,就問唐紹儀:“你有要事不找伍秩老(伍廷芳),為什么先打電話給他?”唐紹儀說:“秩老名義上是南方議和總代表,實際上作不出什么決定,真正能代表南方意見、能當事決斷的倒是這個趙老頭子。”
說起趙鳳昌,此人很有些傳奇色彩。他是江蘇武進縣人,1856年出生,家境清貧,幼年失學,去當地一家錢莊學徒,常到一位朱姓人家送銀錢。他人很機警,因為家貧,挪用了錢莊的銀子,被掌柜的停職。那時,他還不到二十歲。姓朱的很有錢,就對他說:“看你人很聰明,不是當伙計的材料,你最好還是去讀書,才有希望上進。”趙鳳昌說:“我讀不起書了,還是請您推薦一份工作給我做吧,您家里店鋪很多,我只想到鋪子里當一個小伙計。”姓朱的說:“你不是當伙計的人,你既不愿讀書,我索性多送你幾個錢,你去捐一個小官,到省候補,將來一定可以出頭。”于是這位姓朱的不由分說,為他捐了一個縣丞,并送了他旅費,分發到廣州。
深受張之洞倚重
趙鳳昌在廣州混了幾年,適逢張之洞來做兩廣總督,對他十分賞識,請他做總督衙門文案,參與一切機密,后又隨張之洞到湖廣總督任上,格外親信。趙鳳昌之所以受到張之洞的信任和依賴,除了因他聰明、好學、善謀、機敏,還有一個理由,因為他記憶力極好。張之洞生活懶散,率性而為,作息無一定時間,書籍公文隨手丟放,有時正在批閱公事文書的時候就睡著了,醒了又忽然想到要檢閱哪一冊書,有時正在看書,忽然又想要查看往年的文檔,找某一件公文,只有趙鳳昌有此記憶力,能做到隨要隨到。張之洞對每日公文與往來函電,看過之后隨手拋棄,事過即忘不易找尋,只有趙鳳昌為他逐日編目歸檔,整理得井井有條,一索即得。
趙鳳昌文理平常,但跟隨張之洞多年之后,居然能代擬公牘,而且模仿張的書法幾能亂真。因與張之洞朝夕相處,不免引用許多同鄉。有一年,大理寺卿徐致祥奏參張之洞一摺,牽涉到趙鳳昌的名字。清廷交兩江總督劉坤一查辦,劉查辦摺內,說得張之洞樣樣都好,不過為顧全京官參奏的人面子起見,說趙鳳昌不免有“攬權招搖”情節,將趙鳳昌革職,永不敘用。劉坤一這種做法當然是為了保護張之洞,讓趙鳳昌擔責任,張之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