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物理學家翻開《全唐詩》,看見了怎樣的風景?
“在唐朝,人類對于自然的很多認識,已經到了純觀察的階段后期,就是說至少唐代的中國人對于各種自然現象的觀察應該說是足夠豐富,同時也有足夠豐富的語言來表達了?!?br />
“知識本身沒有所謂的文科理科的問題,我們看到太陽,你可以關注很多東西,可以拿它創作詩歌,也可以研究太陽物理,這里面的知識本身沒有明顯的界限?!?/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清代畫家董邦達的《杜甫詩意圖》(局部)。資料圖
唐代詩人杜甫寫下“物理固自然”時,或許未曾料到,這句詩會被千年后的科學家視為“物理學的中文定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曹則賢研究員在其新著《物理視角讀唐詩》中,以43首(實際涉及六十余首)唐詩為切入點,揭示出古人對自然規律的驚人洞察:張若虛筆下“春江潮水連海平”的壯闊景象,彰顯了牛頓流體在重力場下的流動規律,“搗衣砧上拂還來”實為利用表面張力清潔衣物的物理實踐,而沈佺期“機疑聞不二,蒙昧即朝三”的禪意文字,竟與非線性動力學中的混沌理論不謀而合……在這樣的視角下,唐詩不僅是語言藝術,更是古人觀察自然的科學筆記。
從求學到研究、教學生涯,曹則賢的思維始終未被專業分科的藩籬束縛。日常他愛讀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米蘭·昆德拉的小說《慢》讓他對“損失速度”豁然開朗,甚至認為從中獲得的啟發遠超傳統物理課堂。自2018年起,他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組織系列講座,向學生們傳遞“學不分科”的理念。曹則賢善于將晦澀的科學原理轉化為生動的生活哲思。談到“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他拈出電磁學論證這句話非?!安豢茖W”,“兩個正負電荷之間的庫侖相互作用,是可以被別的電荷屏蔽掉的?!彼谜龖B分布向家長解釋,孩子哪怕是考了名校,經過和同學的一番碰撞以后,也可能會在期末考試考到平均分以下,經受成為學渣的恐懼。由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剪輯發布的這些片段,在短視頻平臺得到了過億點擊。
談及自己為何在某種意義上也成為了“網紅教授”,曹則賢將其歸因于教學相長對自己的巨大助益,他在中國科大讀研時,學生都有教學任務,他發現教書能促使自己學懂一些東西,這讓他意識到,“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式”,從那以后直至現在,他在教學上都飽含熱情。近年,他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主任,系里要培養出既具備扎實科學素養,又擁有出色傳播能力的學生,這一教學目標在他看來難度非常大,因為傳播首先得“肚里有貨”,“到現場卸貨的時候,還得給人掰開揉碎了講清楚”。
曹則賢打破現有學科壁壘的嘗試,源于對頂尖學者的深刻認同。帕斯卡、龐加萊等科學巨匠,皆以通才型視野橫跨數學、物理與哲學領域。他為此撰寫了《磅礴為一:通才型學者的風范》,書名取自莊子“磅礴萬物以為一”的思想。在他心目中,關注著天下萬物,并通過思考得到了自成一體的知識的人,才可稱之為真正的學者。
在與南方周末記者的訪談中,曹則賢直言,學歷與專業標簽無法定義一個人。他推崇的,是將知識轉化為社會價值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世界的當下,他提醒,“你的思考過程才是你成長的過程?!闭缢麖奶圃娭锌匆姷?,科學與人文并非對立的兩極,而是人類探索真理的并行路徑。真正的智慧,不僅在于對單一領域的深度掌握,更在于用多維視角認知復雜世界。
曹則賢。受訪者供圖
包何的《賦得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