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敵視到保守力量的中流砥柱,天主教與美國右派的恩怨情仇
很長時間以來,美國其實是以新教立國,主流社會敵視天主教,羅馬教會在美國一直處于被打壓狀態,持續了兩百年之久。從尼克松時期開始,天主教選民逐步轉入共和黨右派陣營,到今天,已經成了保守力量的中流砥柱。
責任編輯:辛省志
梵蒂岡西斯廷教堂,教皇選舉會議的舉行地點。 (南方周末資料圖)
2025年5月8日,來自美國的樞機主教羅伯特·普雷沃斯特當選第267任羅馬天主教教皇,稱為利奧十四世。
今天天主教構成了美國保守主義的支柱,魯比奧等拉丁裔天主教徒的政要是共和黨的中堅力量。在聯邦最高法院里,右派大法官埃米·科尼·巴雷特,以及被MeToo運動圍攻過的卡瓦諾,也都有天主教背景,報紙媒體評論“僅占總人口23%的天主教徒占據了67%的最高法院席位”。
但很長時間以來,美國其實是以新教立國,WASP(即白人盎格魯-薩克遜新教徒)主流社會敵視天主教,羅馬教會在美國一直處于被打壓狀態,持續了兩百年之久。
立國之初,清教徒排擠天主教
16世紀歐洲發生宗教改革運動,其中新教陣營的一個分支加爾文宗在英國傳播廣泛。英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并不徹底,教義和彌撒禮儀保留了很多天主教成分。一些吸收歐陸加爾文學說的英國人,被稱為清教徒(源于拉丁文的Purus,清潔,即清除殘存的天主教成分)。
17世紀移民到北美的英國人,多數是清教徒。牧師對世俗生活有強大的話語權,他們能夠制定行會的規章,調整市場價格。
北美馬薩諸塞殖民地當局對離經叛道者毫不留情,罰金、監禁、流放乃至死刑。保安員各處巡查,驅散新興異端和天主教徒的集會。直到1661年5月才取消死刑,改為“禮送出境”,具體執行方式為把對方綁在馬車上,一路鞭打示眾。到了1677年,馬薩諸塞才停止迫害。
美國獨立戰爭后,盡管確立了不立國教的原則,但教派因素仍然影響政局,清教等新教派系占據很大分量。開國一個世紀以來,歷代總統都是新教徒。1920年代民主黨推出該黨第一個天主教背景的總統候選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