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儒 | 孔子入太廟的公案
魯國太廟的祭祀,自僖公開始就一直不尊古制。知禮如孔子者,對此不會不知,以他嫉僭越如仇的一貫態度,親臨之際,是不太會默許、以和事佬自居的。依照錢穆解讀,孔子的“每事問”乃是“一種極委婉而又極深刻之諷刺與抗議”,錢氏讀書可謂識字,能入乎字里,又出乎字外。
責任編輯:劉小磊
圖右為錢穆。資料圖
孔子入太廟,事見《論語》:
子入太廟,每事問?;蛟唬骸笆胫^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弊勇勚唬骸笆嵌Y也?!保ò速谌?/span>
按照流行的解釋,孔子進入祭祀魯開國之君周公的太廟,遇事輒問;孔子素以知禮著稱,在祭祀場所卻什么都問,于是有人懷疑他名不副實;孔子聽說后自辯道,他的問正是禮之所在。
這一解釋早在西漢已是主流意見。董仲舒認為,孔子頻繁詢問并非真的求知,毋寧是表示一種態度,是“慎之至”,孔子后人孔安國也說:“雖知之,當復問,慎之至也?!北彼我鼰l拈出謹敬二字,他解釋道:“禮者,敬而已矣。雖知亦問,謹之至也,其為敬莫大于此?!痹谶@些人看來,明知故問,乃是出于恭敬慎重,體現了禮的真精神。這種觀點經由朱熹權威加持,儼然成了千年定論,近人如楊樹達等訓詁學家和李澤厚等哲學家,均持此說。
然而,細讀《論語》便會發現,情況并非像上面說的那么簡單,那么理所當然。
首先,“每事問”問的到底是什么?《論語》沒留下只言片語,董仲舒和孔安國也未加詳究,東漢王充認為,所問是禮器——太廟里祭祀禮器眾多,孔子初見,當然不會一一知曉。顯然,王充是把“事”誤讀為“物”了??追f達注意到了這點,他說,“事謂犧牲服器及禮儀諸事也”。蹊蹺的是,他明知“事”為“禮儀諸事”,卻把“犧牲服器”夾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