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被連續反超,城商行“老大”北京銀行現“光環下裂縫”?
作為城商行族群中的資產規模之王,北京銀行的資產規模被江蘇銀行步步逼近,而營收在3年多時間連續被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反超。
北京銀行不良貸款率高于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但撥備覆蓋率遠低于后兩者。
在息差收窄和不確定性攀升的市場中,中小銀行需破除“規模至上”思維,轉向強調質量優先和資本節約型發展。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豐雨
全國124家城商行中資產規模的“老大”,北京銀行營業收入最近卻滑落至第三名。
2025年一季報顯示,北京銀行“成績單”不如人意:雖然資產規模依然位居城行商陣營榜首,但營業收入不僅被寧波銀行首度反超,歸母凈利潤更是出現12年來首次負增長。后兩項指標分別在A股17家城商行中排位第三和第二名。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通過對A股17家城商行2025年一季報相關數據橫縱對比得出上述結論。進一步拉長時間線發現,早在2022年,北京銀行營收和利潤首度被城商行中的“黑馬”江蘇銀行雙雙反超,此后被拉大差距;資產規模一項,北京銀行雖然依舊是城商行中的“老大”,但被江蘇銀行步步緊逼。
作為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持者和受益者,北京銀行多年來曾一直在多項經營指標上領先可比同業,也因此被冠以“城商行之王”美譽。但近年來隨著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等后來者“窮追猛打”,在地理因子上優勢明顯的北京銀行似陷入增長失速之勢。
在總資產規模保持優勢的情勢下,北京銀行營收為何連續被后來者反超?它凈利負增長的原因是什么?在息差持續縮窄和凈利息收入空間有限的行業生態下,資金及資產資源不占優勢的中小銀行應如何確定自身發展方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對前述3家銀行多項經營數據調研發現,資產定價不占優勢和因市場波動導致非息業務收入驟減是北京銀行業績下滑的兩項重要原因。
規模仍然為“王”,營收凈利負增長
2025年一季度,北京銀行資產規模仍在17家城商行中位居首位,但營收和利潤均出現同比負增。與此同時,江蘇銀行兩項指標則持續保持增長態勢,且雙雙穩居第一;寧波銀行兩項指標增速亦保持5%以上水準,并借此在營收一項反超北京銀行,摘得一季度營收“榜眼”。
營收表現不及資產總額意味著增長失速。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演算2021年至2025年一季度北京銀行多項經營數據同比值發現,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北京銀行歸母凈利潤同比呈明顯下滑趨勢,營業收入同比則自2022年起上升乏力,且兩項指標均于2025年一季度出現負值。與此形成對比,同期資產規模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兩位數。
對于營收同比下降,北京銀行于2025年一季度財報中表述稱“主要受利息凈收入下降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下降等因素影響”。同期數據顯示,北京銀行利息凈收入(集團口徑)由2024年同期的127.74億元降至125.92億元,同比下降1.42%。與此同時,貸款規模卻增長了5.85%。
一位不愿具名的銀行業資深人士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分析稱,貸款規模和利息凈收入“一增一減”,意味著新增貸款定價不如從前。這符合利率下行的整體趨勢。但該人士同時認為,此種情境下,銀行或許可以通過調整貸款和盈利結構及提高風險定價能力等方式“自救”。譬如,加強風險定價能力提高貸款收益和提高非息收入占比等。前者可提高利息凈收入及對應的凈息差,后者則可對沖利率變化對營收的影響。
較之可比同業,北京銀行凈息差水平如何?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翻查上述3家銀行年報數據得知,2024年,北京銀行凈息差為1.47%,低于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同期水平(1.86%);進一步拆解影響凈息差的細項指標則發現,3家城商行中,北京銀行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均處于最低水平。這意味著,相較于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其負債成本不高,但貸款收益相對遜色??梢?,貸款定價是影響其利息凈收入及息差水平的重要原因。
除利息凈收入外,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較大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亦是拖累北京銀行業績的重要原因。
北京銀行季報數據顯示,一季度,該行此項值由2024年一季度的2.58億元降至-11.98億元。同期,該行雖然實現14.42億元的手續費和傭金凈收入,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極大程度對沖了非息收入。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是指,在會計期間內,企業持有的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因市場價格波動而發生變化,從而產生收益或損失。常見項目涉及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其他權益工具投資等。
體現資產質量的指標亦無出色表現。2025年一季度,北京銀行不良貸款率和撥備覆蓋率分別為1.3%和198.08%。相比之下,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兩項指標均表現更優。
零售業務營收貢獻度或有改善
哪些業務板塊在拖累業績?在近年銀行業零售業務不景的大環境下,北京銀行極為看重的零售業務似呈現發展疲態。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對比北京銀行多項數據發現,2021年—2024年,北京銀行零售業務收入雖一路增長,但同比增速由2022年的22%下滑至2024年的2%,零售業務收入對全行的貢獻度同比值則由2022年的21%下滑至-2%。其中,對零售業務收入影響較大的零售貸款收益率在2021年至2023年期間一路上漲,但于2024年急轉下滑至5.12%。
零售貸款收益率為何驟降?上述分析人士認為,剔除廣譜利率下行因素,該行個人貸款結構中住房按揭貸款占比較高亦是原因之一。2024年,存量房貸利率下調減少了銀行房貸利息收入,進而拉低零售貸款收益率。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測算3家城商行相關數值發現,截至2024年末,北京銀行、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的住房按揭貸款在個人貸款中占比分別為44.8%、40.4%和17.6%。對整個零售貸款盤而言,房貸占比越高則意味著受存量房貸利率下調影響越大。
與貢獻度下滑形成對比,北京銀行公布的零售AUM呈現出高增之勢。2024年,北京銀行零售AUM1.2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7.25%,創歷史最佳業績。其中儲蓄存款較年初增加19.99%,且存款成本較年初下降15個基點;與此同時,以AUM為產能基礎的手續費和傭金凈收入卻同比負增(-7.84%)。兩相對比或可說明,2024年,北京銀行在零售業務端核心負債領域的表現優于財富管理。換言之,在提升零售業務中收方面,北京銀行存在較大空間。
但局面似已出現轉圜。北京銀行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當季,北京銀行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14.42億元,同比增加24.42%。AUM則繼續保持2024年高增態勢,增幅為13.84%。北京銀行同期財報數據雖未公布零售業務全年貢獻度,但作為零售業務收入重要組成部分,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加對貢獻度提升形成正面支撐。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對比同期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發現,2025年一季度,北京銀行此項收入增速在3家銀行中最高,絕對值則排名第二?;贏UM基石打造的“第二增長曲線”效應逐步顯現。
應轉向強調質量優先
北京銀行的業績表現折射出國有大行業務下沉及息差收窄環境下中小銀行殊為不易的發展現狀。此種情境下,戰略路徑及經營理念的正確性顯得尤為重要。
一個被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區域經濟活力及當地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是直接影響城商行發展動能的主要原因。這或許也是近年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后來者居上”的原因之一。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發現,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所在地區,2024年GDP 增速分別為?5.8%和5.4%,高于5%的全國平均水平。長三角制造業發達,亦為對公業務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優質資產。相比之下,北京產業結構以第三產業為主導(占比85.3%),其2024年GDP增速為5.2%,低于前述兩個區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2024年,北京、江蘇和寧波三地則分別為85415元、55415元和83110元。
3家銀行雖早年部署了跨區域經營的少數機構,但隨后受限于跨區域擴張。調研發現,2024年,3家銀行總部所在區域及其對應的城市群均是其主要“作戰地”。如北京銀行77%的營業收入均來自京津冀及環渤海地區,江蘇銀行發放的貸款和墊款總額則有86.13%投放于江蘇本地,而寧波銀行于浙江和江蘇發放的公司貸款則分別占據全行貸款總額的64.37%和21.61%。
在立足區域經濟發展的角色定位下,3家城商行根據自身稟賦確立不同的發展戰略。不論采取何種方式,提高凈息差和中間業務收入是萬變不離其宗的主題。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3家銀行年報信息發現,具體到業務方向上,江蘇銀行采取的是“對公+零售+金融市場”全面驅動的經營策略,主要業務范圍聚焦于江蘇本土;寧波銀行則對民營小微企業、制造業企業加大傾斜力度,大零售和輕資本業務盈利占比較高;北京銀行在公司業務方向主要聚焦“專精特新”企業,零售業務則堅持AUM為導向,通過規模增長和結構優化對沖費率下降的影響。
3家銀行的戰略孰優孰劣?一位不愿具名的智庫研究員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稱,伴隨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不斷深化,中小銀行的傳統經營優勢正持續面臨擠壓。這一行業環境下,于中小銀行而言,生存是比發展更為現實的問題。加之區域經濟對城商行影響較大,因此難以區分伯仲。無論采取何種方法,營收和利潤是最終的結果。
針對中小銀行的發展與定位問題,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在接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時表示,在息差收窄和不確定性攀升的市場中,中小銀行需破除“規模至上”思維,轉向強調質量優先和資本節約型發展。一方面,通過多渠道補充資本、合理控制風險加權資產增速,強化資本效能。另一方面,堅持差異化競爭,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小微企業服務等領域精耕細作,實現均衡穩健發展;業務結構上,面對利率和市場波動,中小銀行亟須平衡對公、零售和金融市場投資等多元化業務結構,避免過度依賴單一板塊。通過聚焦區域產業和本地客戶需求,提升對公和零售業務精準度。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作為城商行群體領軍者,在戰略路徑和信貸策略的選擇上,北京銀行、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均難以擺脫區域經濟和當地產業結構的影響,因此不宜因一時的業績表現判斷勝負。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亦注意到,近年來,北京銀行通過優化區域信貸結構的方式,加大對長三角地區貸款投放,借此分享區域紅利。顯然,相比于本地銀行,外來者在品牌影響力和信任度方面均不占優勢,同時還要肩負更大的資金運營成本。在保息差和深化輕資本轉型的系列經營舉措下,北京銀行是否能重拾“城商行之王”榮光,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將予以持續關注。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