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精神疾病能否認定工傷?39份判決書里的答案
編者按:
崔麗麗的做法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將性侵她的老板“送”進監獄之后,她又通過法律途徑申請工傷認定,打破了“身體損傷優先”的認定局限。
這一維權經歷體現了個體的堅韌,也暴露了維護勞動者權益存在的空白地帶。
南方周末制作專題報道,探討一個制度性短板問題:精神損傷要被認定為工傷,障礙在哪里?標準又是什么?
華東政法大學助理研究員施婧葳:在精神類疾患工傷認定中宜采取“相當因果關系”標準,即不苛求精神疾病發病和工作之間的必然聯系,只要求判明原因事實與損害結果之間在通常情形下存在可能性。
有人擔心,精神障礙的邊界過于開放,其治療手段有限、治愈標準模糊,如此均是問題。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海明認為,這更多是一個實踐尺度的把握問題。
發自:天津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23年11月2日,山東省青州市一處建設工地,工人們領取工傷預防知識宣傳材料及防護用品。(視覺中國|供圖)
半年前,一份工傷認定在網絡上引起關注。
遭老板性侵后,崔麗麗被確診患上了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之后,她申請了工傷認定。2024年12月2日,天津市津南區人社局認定,崔麗麗受到的事故傷害屬于工傷。但崔麗麗所在公司不服這個結果,向津南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起訴了人社局。目前,此案仍在審理中?!?a href="http://www.zprce.cn/contents/294006?source=134">艱難的工傷認定:被老板性侵后,她患上了PTSD 》
傳統認知中,工傷多是身體損傷,因精神疾病認定為工傷的情況并不常見。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多位專注于勞動爭議領域的法律界人士,他們也極少遇到因精神疾病而申請工傷的情況。
但在職場,心理健康已成為越來越受關注的話題。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全球估計有15%的成年勞動者患有精神疾病,世界每年因抑郁和焦慮癥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萬億美元。
患有精神疾病在什么情況下能夠認定為工傷?認定難點在哪兒?南方周末記者在威科先行法律數據庫中,檢索案由為“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的行政案件,并在其中全文檢索“工傷”“精神疾病”這兩個關鍵詞,得到114份判決,再從中篩選出39個相關案例進行分析。數據截至2025年4月29日。
其中,法院最終判定為工傷的有14例,半數是職工患精神疾病的同時,也遭受了身體傷害。另外7例,當事人分別在工作中受到驚嚇或與他人發生爭吵。在未被認定為工傷的案例中,往往是由于法院認為,職工的精神疾病難以證明與工作存在因果關系。
最沒有爭議的情形
法院支持工傷認定的14個案例中,有4例在判決書中明確,當事職工所患精神疾病是由外傷引起的器質性精神損害。
其中,有3人在上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導致腦部損傷后帶來精神疾病。還有一人是在施工過程中,被一根十多公斤重的鐵撬棍擊中頭部。傷者是北京鐵路局職工楊濤,事發當日,他被診斷為頭頂部3厘米皮裂傷。受傷后,他出現頭暈、惡心、頭痛、失眠等癥狀。半個多月后,楊濤出現嚴重精神障礙,在家中將妻兒砍傷后割腕自殺。河北省保定市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中心出具的鑒定書認定,楊濤是由于頭部裂傷造成的外傷性精神病,并最終導致死亡。
因精神疾病認定為工傷的案例中,這類情形最沒有爭議。2019年,時任河北省勞動能力鑒定中心主任李俊生發表文章指出,工傷所致精神障礙的前提應有器質性顱腦損傷的病理基礎,“沒有任何器質性顱腦損傷,談論精神障礙,都與工傷保險‘不搭界’”。
實踐中的工傷認定并未止于此。
有3件被法院判定為工傷的案例中,職工受到身體傷害后患上焦慮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等,但判決書中未指出有器質性顱腦損傷。
其中,有人在工作中因吸入丙烯酸甲酯致輕度中毒,3個多月后到醫院住院治療,稱自己中毒后會出現一陣子心慌、胸悶、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