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ESG生態|ESG為企業提供重塑策略的機會

中國企業需要擁抱全球ESG監管要求的快速變化,結合業務發展繪制適用于不同市場要求的ESG路線圖;企業將ESG視為一種商業機會而非單純的合規負擔,才能更好地利用ESG創造新價值點。

責任編輯:康華

20世紀80年代,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等問題逐漸成為全球挑戰,安永在全球范圍內設立氣候風險和可持續發展服務團隊(CCaSS),旨在幫助企業應對環境風險、合規壓力及利益相關方訴求,如今已形成擁有5000余名專業顧問的全球網絡。

隨著ESG理念興起,資本市場、監管機構和消費者對企業提出更高要求,安永大中華區整合各個業務條線,在審計、咨詢、稅務、戰略與交易和金融服務五大領域,為客戶提供ESG可持續發展服務。致力于將可持續性融入團隊支持客戶的工作中,建立跨學科的協作團隊,也通過引入新技術,優化服務模式,協助客戶將可持續發展融入戰略,降低風險并創造長期價值。

自身而言,安永2020 年在全球實現碳中和。安永大中華區自2021財年起發布年度ESG報告,在同業中率先系統地披露可持續實踐,推動自身ESG文化和管理體系的建設。

安永大中華區ESG可持續發展主管合伙人李菁認為,在經濟周期波動和政策調整背景之下,中國企業需要擁抱全球ESG監管要求的快速變化,結合業務發展繪制適用于不同市場要求的ESG路線圖;企業將ESG視為一種商業機會而非單純的合規負擔,才能更好地利用ESG創造新價值點。

從合規導向到價值創造

南方周末:關注ESG領域的機構越來越多,安永這兩年的關注重點和服務模式是否有一些變化?

李菁:傳統服務模式受限于人力與標準化流程,難以滿足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與個性化服務要求,尤其在ESG領域,企業面臨數據復雜性和動態監管挑戰。AI驅動的服務升級正在突破這些限制,助力企業實現兼顧ESG目標的數字化轉型。

安永2024年6月引入DeepSeek模型,借助自研大模型平臺METIS,深度整合全業務場景,助力企業解決從戰略到運營的難題。

可持續發展領域,2025年4月13日,安永大中華區推出業界首個融合認知智能與專業知識的創新產品——“安永智能問答”。其中的ESG.ai聚焦于ESG領域,依托安永強大的ESG知識庫,匯聚《一本書讀懂ESG》《一本書讀懂碳中和》等知識資產,實時更新全球最新法規、市場趨勢與行業最佳實踐,打造ESG領域的百科全書。ESG.ai通過提供精準、可操作的戰略建議,提升企業合規性,助力企業應對綠色轉型挑戰,搶占市場先機。

隨著“AI+”行動持續深入,AI與ESG深度融合將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提供從基礎知識到深度洞察的全鏈路智能支持,助力各行各業高效踐行可持續發展。

南方周末:客戶在向安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服務部尋求服務支持時,他們的期望和訴求是什么?與之前相比有哪些變化?

李菁:客戶核心訴求主要有三點變化。一是從合規導向到價值創造。過去客戶聚焦于滿足監管披露(如TCFD、CSRD)和ESG評級提升,現在越來越多的客戶要求將ESG融入商業模式創新,例如:通過碳資產證券化盤活減排收益,或者設計“綠色產品溢價”機制等。

二是技術賦能需求激增,AI、大數據等技術的出現,使企業意識到ESG+AI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三是供應鏈深度脫碳壓力,受歐盟CBAM影響,出口企業平均要求供應商碳足跡追溯層級從1級擴展到3級,企業對供應鏈的ESG管理愈加重視。

南方周末:當前國際上ESG發展在全球出現了爭議和退縮現象,這種動向是否會對你們的工作產生影響?

李菁:并未產生太大影響。歐美一些政府放松ESG監管,例如歐盟委員會發布的簡化可持續相關法令,其實是可持續監管趨向智能化,而非標準降低。法案的發布標志著歐盟可持續監管從“激進期”進入“優化期”,本質上是對可持續監管的優化而非倒退。

正如歐盟委員會所言,通過精準覆蓋、簡化流程和強化協同,歐盟在維持可持續發展雄心的同時,回應了企業的現實需求,降低了中小企業的合規成本,將有限監管資源集中于對地球生態和全球經濟更具實質影響的大型企業,推動其承擔與體量相匹配的責任。

雖然中小企業可能在此次調整中“松了一口氣”,但頭部的大型企業及高碳行業仍需直面綠色轉型壓力;出海歐洲的中國企業仍然需要直面歐盟的綠色轉型及ESG要求,如何平衡商業機遇與ESG綠色轉型是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們認為,中國企業需要積極擁抱全球ESG監管和要求的快速變化,并結合業務發展繪制適用于不同市場要求的ESG路線圖。

重新思考和優化現有策略

南方周末:就你們的觀察而言,中國企業ESG實踐存在哪些挑戰?

李菁:首先是數據質量。針對企業來說,最大挑戰之一還是數據,大部分企業缺乏統一的ESG數據中臺,難以有效管理定量數據,也無法更深挖掘ESG數據資產價值。

其次是準則適配。同時應對CSRD(歐盟)、ISSB(國際)、本土《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的多重標準為企業帶來監管合規挑戰的同時,也導致企業需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對比研究,增加成本。

第三是收益失衡。企業側重短期盈利,忽視長期可持續發展目標。例如,ESG實踐和循環經濟轉型需要長期投入,企業可能因短期成本壓力而缺乏動力;中小企業因成本投入過高、資金流不足,難以推進綠色低碳技術轉型升級。

最后,供應鏈挑戰。供應鏈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導致數據整合困難,企業難以獲取準確、全面的ESG數據,影響企業ESG表現。同時,供應鏈的環境、勞工風險可能傳遞至企業,影響企業聲譽。

南方周末:經濟增長周期放緩,給企業的ESG實踐帶來了何種影響?

李菁:一是優先級調整: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企業管理層可能需要重新評估并調整其戰略重點,一些ESG相關的活動可能不得不暫時擱置或延遲實施,以確保企業能夠維持基本運營和生存。

二是更加強調創新:為了應對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挑戰,企業可能會尋求通過創新來降低成本,比如采用更高效的生產方式或開發新產品和服務。這種情況下,ESG原則可以作為指導框架,幫助企業找到既能減少環境影響又能節約成本的方法。

三是獲取政策支持:政府和監管機構往往會在經濟低迷時期出臺刺激措施和支持政策,鼓勵企業繼續推進綠色轉型和社會責任項目。這些政策可能包括稅收優惠、補貼或其他激勵措施,幫助企業克服財務困難,同時保持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

四是滿足投資者期望:隨著全球范圍內對ESG議題的關注日益增加,投資者越來越希望看到企業在任何經濟環境下都能堅持可持續發展策略。因此,即使是在經濟不景氣時,忽視ESG也可能導致失去潛在的投資和支持。

總體而言,雖然經濟增長放緩會給企業的ESG實踐帶來一定的挑戰,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應該完全放棄或大幅削減在這方面的努力。相反,它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和優化現有策略的機會,以便在未來恢復增長時能夠更加穩健地前進。

南方周末:對推動中國ESG生態向實質性、良性發展,你有哪些建議?

李菁:必須從多個維度出發,共同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健全、有效的ESG生態。

政策端,對外,需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過程,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同時,也要推廣中國特色的ESG實踐模式,增強中國在全球ESG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對內,應繼續出臺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為企業提供更明確的方向和支持。

技術端,需要利用科技手段改進ESG管理流程,比如采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來優化數據收集、處理和報告機制。

企業端,雖然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在ESG實踐中表現較為積極,但中小企業由于資源有限和技術能力不足,往往難以有效參與到ESG活動中來,需要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持和指導,幫助它們建立適合自身規模和發展階段的ESG管理體系。

監管端,需加強對企業虛假宣傳或夸大其詞行為的監督,防止“漂綠”現象的發生,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同時也要避免過度監管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負擔。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