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駟解讀氣候危機:來自聯合國跨部聯席會議的利好消息
江家駟 出生在上海,少年時跟隨家人去到臺灣,于臺灣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后赴美求學及從事科研工作四十多年。2002年應北京大學之邀回國籌建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并任首任院長,北大環境基金會理事長。曾擔任美國科學院“全球氣候變化(中國)”和“美國大氣管理30年審議”委員會委員的他,對倡導中美之間氣候和環境方面的合作不遺余力,寄望將國外領先的技術、理念、產業引至中國,目前正為中美低碳城市合作而奔走。
江家駟 圖/江家駟
利用經濟危機的機會,發展以知識為主的新能源經濟,
會是中國超越式發展的又一起跳板?
江家駟老先生已經七十歲了,越洋電話傳過來的聲音清晰、流暢、迅捷,叫人慚愧竟有跟不上他思維速度的感覺。
這兩天他正在聯合國開會,全世界各國的環境部長、財政部長第一次坐在了一起,將全球經濟危機、氣候變化兩個最迫切、最重大的問題放在了同一塊案板上討論。這讓人想起2008年末的波茲南氣候談判(COP14),原本由于處在后京都氣候協議談判的中點而被寄予厚望,但經濟危機將討論的重點由氣候變化引至經濟議題,成果寥寥。
美國人面對經濟危機的態度,江家駟用了“恐慌”這個詞,“非常需要核心的方式在短期內使經濟復蘇并創造就業機會。”因為“經濟如果不恢復,世界可能不安全。”惟有將全球經濟這塊蛋糕做大,才可能長遠導向友善的利益切割機制。 在歐美, “新技術、 新能源、新經濟”已是共識。“現在已經沒有人將這兩個問題分開了”,江家駟描述會場中熱議的氛圍。這讓人對今年末肩負著達成2012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協議之使命的哥本哈根談判抱有希望,大家已經沒有在繼望和等待,聯席會議這種形式本身便釋放出積極的行動信號。
我們正面臨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合作機會
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江家駟對自專業角度的氣候變化擴大至更宏觀層面的問題始終保持關注和參與的熱情,對于目前的形勢他覺得非常樂觀,因為“人類歷史上少有像現在這樣有共同生存訴求的時期”,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將自己與整體的大環境隔絕開來獨善其身,所以進一步說來,目前是“對我們人類能否相互合作的挑戰”。
“中國的發展,環境有點透支;西方的發展,財政有點透支。”江家駟認為東西合作是未來的大方向,“東方文化有圓性,什么地方開始什么地方結束能自圓其說。但是就像中藥一樣,如果不定量,不定標準,很難知道具體開始和結束的地方;西方文化有邏輯性,太注重邏輯又有可能會忽略了大局。”
那么,怎么合作?
太陽能自主品牌輸出是捷徑之一
除了新能源,中國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產業結構調整、產業鏈建設、內需開發……但,新能源又是中國與歐美發達國家并肩齊步,甚至實現超越式發展的最大機會。
江家駟認為太陽能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價格比較便宜,已經在中國遍地開花并且冒升出一些自主品牌;產業鏈也正在清晰和完善的過程中,無論在上、中、下游拓展,都會增加許多就業機會。3月26日中國財政部出臺了太陽能發電補貼政策,更早前奧巴馬推動了能源新政,說明中美兩國在太陽能產業發展上的共識。中國已經有了一些領先的技術,但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產業鏈和經營網絡,而這些是美國的強項。如果以太陽能為突破口,將中國的品牌推到美國去,利用美國的產業鏈和經營網絡,除了雙方共贏,也能產生一種典范作用,激發全球新能源市場。“大家都大量生產了,上下游產業才會更加經濟合算。”江家駟如是分析。
僅僅是補助,也許能短期內恢復人們對經濟的信心;長期來看,創新永遠是必要的。但創新很多時候不僅是個人和技術的問題,更是制度的問題。“其實中國有時候如果經濟稍微發展慢一點的話,可以調整我們的體系,孕育創新的制度。如何鼓勵和孵化創新,方式、手法都需要時間去試驗。”每個技術都有周期,科學發展、技術創新、產業鏈建立、經濟發展,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兩天走完。所以,自主研發、進行技術和品牌的輸出,江家駟總結為“以知識為主的經濟開發”,這可能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中美兩國的資源,改變中國“世界工廠”面貌的可行之徑。
低碳城市或能成為合作載體
“低碳城市”是當下一個熱門概念,中國的渤海灣區、天津濱海區都具備一定的低碳資本,許多反應快的城市已經打出了“低碳”招牌。但,怎樣算低碳?減了多少碳?如何監測?還沒有一個通行的標準。在江家駟眼里,這或許是推動中美合作的一個可能的切入點。
4月9日,“中美能源與氣候變化合作研討會”在北大舉行,由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和美國亞洲協會聯合主辦,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共同承辦。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還是民間層面上的倡導和嘗試,增進相互了解,收取和分析一些資料提供給官方借鑒。
江家駟已經和幾位不同知識和資源背景的朋友建立了NGO性質的組織,一方面與一些中小城市或區域談判低碳城市共建項目,另一方面與外專局談判關于中美城市政府領導力建設的合作。引進專家和專業機構,告訴有意建設低碳城市的政府應該怎樣發展低碳城市、創造綠色崗位;等這些經驗成熟后,輸出到美國,幫助合作的城市開發低碳項目,激發出經濟效益以使合作可持續。
已經選定的第一個試驗區是在天津的葛沽鎮,在全國行動網絡鋪設方面,江家駟希望能發動各個城市的大學對口操作。大學這樣的智力機構對技術創新的孵化作用舉足輕重,無論從產學研一條龍關聯的角度,還是與政府、全國、國際對接的考慮,大學都是低碳城市建設以及可能的中美合作中的重要單位。
在這次會議上,江家駟便打算將這一計劃和主張拋出來討論,以期找到合作伙伴和收到政策層面的回應。不久后,他還將去臺灣考察一些太陽能光伏企業,如果能夠在臺灣選定合作的城市和企業,則無論對抵抗氣候變化、經濟恢復、中美關系、兩岸和解,都將有正面作用。
三分之一時間在美國,三分之一時間在中國,三分之一時間在全球游走,以專家或演講人身份參與各種氣候變化主題的會議和活動,宣講他的觀點和推動他的計劃,很難想象這是一位已過古稀之年老人的生活狀態。“他非常和藹,愿意與不同經歷和身份的人交流。溝通非常順暢,完全沒有年齡上的障礙。你能感覺到他是團隊中的一員,可信任,雖然工作中常有爭執,但最終都會導向一個建設性的結果。他真的與別人很不一樣,有時候我走在他后面看著他的背影,仿佛都能體察到他的執著與不易。”江家駟從前的學生、現在的同事杜婷婷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