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乎呼吸和萬物,近16萬字的法典等你意見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類比來看,生態環境法典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行為指南”,干凈的水、清潔的空氣、健康的食品,是基本生活需求滿足后的更高要求。
法典試圖跳出部門思維,站在更高的視角,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協調沖突。但從目前草案來看,尚不盡如人意。許多法條沒有明確具體部門,而是以“國家”指代,“實際執行中還要探索甚至博弈”。
王社坤認為現在還不到談遺憾的時候,“要認識到,盡管草案有很多問題,但畢竟還在審議程序之中,還有機會修改完善,我們應當盡最大努力少留遺憾?!?/blockquote>責任編輯:汪韜
生態環境法典命名增加了“生態”二字,體現了從“小環?!钡健按蟓h?!钡睦砟钛葸M。農健|圖
住在歌詞的場景里,浪漫卻也煩惱。
“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壁w雷《成都》歌詞中的玉林路遍布酒吧,住在“小酒館”樓上的方園,備受噪音困擾。
小紅書上,一群和方園遭遇類似的“城市噪聲受害者”正自發提供模板,為加強監管廣場舞、露天擴音KTV等,提出法律修改建議。
噪聲污染防治法規定了噪聲怎么管,但未來,此法將被生態環境法典取代。
2025年4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法典(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這是民法典之后,中國的第二部“法典”——5編1188條、近16萬字,比民法典多出6萬字。
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生態環境”命名的法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忠民認為,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類比來看,生態環境法典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行為指南”,干凈的水、清潔的空氣、健康的食品,是基本生活需求滿足后的更高要求。
這部鴻篇巨制的亮相讓業內人士感到“意外”。距離法典編纂工作專班成立僅過去一年半,而民法典從啟動編纂到草案提請審議,歷時五年。
事實上,自2003年以來,生態環境法典的醞釀已有二十余年。2017年后進入快車道,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以下稱“研究會”)呈遞了專家建議稿。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研究會多位核心編制者,他們最近的日程被各類研討會塞滿。
意外之下,有不少驚喜。比如,“綠色低碳發展”在法典中獨立成編,是全球首創??h級生態環境分局被賦予獨立的執法主體資格,基層干部“格外期待法典盡快施行”。
不過,拼湊感強也是不少業內人士的觀感。而且,相比關乎婚姻、繼承等的民法典,生態環境法典雖然也和公眾息息相關,卻更為陌生。2025年4月30日-6月13日,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截至5月21日,征求意見期過半,僅有695人提出1347條意見。而五年前,民法典草案最終征集意見超10萬條。
“你也可以管天管地管空氣!”環保組織自然之友號召公眾也來提建議。
向3.0邁出一大步
研究了現有法律,方園發現,生活噪聲分貝有相關標準,但執法難。到了夏天,煩惱更甚,室外燒烤攤的油煙也影響臨街住戶。
“重點解決老百姓家門口的噪聲、油煙、惡臭問題,法典在既有規定基礎上有所創新?!比A僑大學法學院院長劉超是法典專家建議稿“污染控制編”負責人。他介紹,備受公眾關注的化學物質、電磁輻射和光污染等在草案中新增了規定。
提到“法典”,公眾容易想到《漢謨拉比法典》《查士丁尼法典》等頗具歷史厚重感的“大部頭”。的確,法典是諸多法律的“集合體”,體量大、領域廣、體系全。
近16萬字的生態環境法典草案分為五編,符合法典總則-分則的常規結構,第一編總則編和第五編法律責任和附則編,屬于一般性規范,第二、三、四編針對具體領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
我國目前的生態環境法體系是“1+N+4”,即起到基礎性、綜合性作用的環保法+專門法律(如大氣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特殊地理、區域或流域的法律(長江、黃河、青藏高原、黑土地法)。
由于現行法律法規龐雜,法典從起草之初就采用“適度法典化”模式。不追求完全納入所有相關法律規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