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沿科技與最古老文明的碰撞:誰在重構文化生活?

作為文化生活的一個變量,科技的影響力從未像今天這樣突出。二者的對話漫長而充滿張力,它關系到人們表達什么,記住什么,參與什么,而所有這些日常的總和,凝結成歷史,也塑造著未來。

發自:深圳

責任編輯:劉悠翔

機械關節輕轉,隨著指尖發力撥動琴弦,《荷塘月色》的曲調從古箏上傾瀉而出。2025年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廣東展團文化與機器人展區,這個坐在古箏前撫琴的機器人憑才藝吸引參觀者。據介紹,它目前已經能演奏17首樂曲。

本屆文博會堪稱機器人的“賽博舞臺”,幾乎在每個展館都能看到它們,表演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彈琴、跳舞、下圍棋、打詠春拳……

“人工智能正邁向第三次浪潮?!?月26日,在文博會期間舉辦的第三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高文在演講時說,自2018年以來,預訓練大模型持續取得突破,推動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發展。

作為文化生活的一個變量,科技的影響力從未像今天這樣突出。二者的對話漫長而充滿張力,它關系到人們表達什么,記住什么,參與什么,而所有這些日常的總和,凝結成歷史,也塑造著未來。

的

2025年5月22日,廣東深圳,文博會展館內,一位觀眾在仔細觀察人形機器人彈奏古箏的動作細節。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 攝

人機共生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七天就寫完一生的魔咒/像便利店草莓蛋糕過期在周末?!?025年2月,這首“周杰倫風”的情歌刷屏社交媒體,并登上網易云音樂飆升榜,突破百萬收聽量。許多人沒想到的是,這首歌是由AI創作的。

28歲的程序員楊平完全不通樂理,他與DeepSeek進行多輪對話,還在對話指令中錯將“首”打成“周”,誤打誤撞得到這首描述戀人們“一周”情感起伏的歌曲。上線幾天,多人前來洽談購買版權,最終這首歌賣出5萬元,而楊平自己也因用AI制作歌曲走紅。

像面對其他AI作品一樣,有人恐慌原創作品再受沖擊,有人質疑這是“作弊”,但技術更迭帶來的一個現實是,AI作為創作工具,幫助人們突破了專業壁壘,“人人都是創作者”不再是口號。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教授沈陽更早開始用AI探索各領域的創作,自2022年底以來,沈陽就開始用AI寫詩、寫小說、繪畫、寫歌,而今“人機共生”已成為他的工作生活方式。

小說《機憶之地》本來只是沈陽的一次嘗試,當時ChatGPT、Sora等預訓練大模型持續取得突破,沈陽想看看AI能否參與創作一部既有深度,又有審美,結構性還不錯的小說。歷時3小時,與AI進行六十多次對話后,AI不僅寫出主角為了恢復記憶,如何探索“機憶之地”,還將故事背景延展至一個更加龐大的宇宙,并且融合元宇宙、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元素,完成了一篇六千字的科幻小說,還在一項省級文學賽事中獲獎。評審過程中,只有一位評委識破了它由AI輔助創作。

“它不是一個工具,而是一個表達者”,沈陽意識到,這些拓展的內容其實就是AI在創作,隨著海量數據持續更新,AI的積累也越來越多。持續進化后的AI具備了文化介入的能力,未來的AI創作可能不再僅僅依賴使用者的經驗,它自己也在輸出內容。沈陽認為,其中“甚至有可能孕育出獨立于人類經驗的全新美學體系”。

借助AI,沈陽持續探索不同的領域。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