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災難成為傳說
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處荷花池旁,堆滿了從災區收集回來的數萬件物件,它們形狀怪異慘烈,共同經歷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那個黑色時刻。
責任編輯:朱紅軍
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處荷花池旁,堆滿了從災區收集回來的數萬件物件,它們形狀怪異慘烈,共同經歷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那個黑色時刻。
這些地震實物是四川省災后文物搶救及遺址保護行動的部分成果,在不久的將來,它們將被移交給汶川地震遺址博物館收藏,以實體方式紀念災難。
實物留痕
每一件地震實物都見證了一段慘烈的故事?!D/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
唐山之鑒
“只有把實物保留并展出,災難才不會變成一種故事和傳說。”
2009年5月19日下午,29歲的文物工作人員萬靖打開一間儲藏室的門,里面有點暗,夾雜著腐物的氣息。除了那僅夠立足的通道,這里堆滿了瘸腿的藤椅,啞音的鋼琴,缺底的電飯鍋,不成雙的鞋。不遠處的木柜上,一排整齊的壞壁鐘齊刷刷地指著14時28分。
這是災難的時間。汶川大地震摧毀了這些東西,它們的主人也不知去處。
“它們能直觀地傳達災難信息。”萬靖說。在地震后近一年的時間里,他與隊友的足跡遍布四川10個災區市縣,收集實物數達10萬多件。
這一次地震文物拯救和遺址保護行動由四川省文化廳會同省地震局、文物管理局等部門發起,責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擔。
“唐山地震后沒有留下成片的紀念性遺址和足夠數量的實物,這是一個教訓和遺憾。”專家組組長、四川考古院院長高大倫說,“只有把實物保留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