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居】禪園 從軟禁張學良到軟禁梁幼祥
禪園 從前日本人在中國土地上的行樂地
他朝卻成為中國抗日英雄張學良的落難所
如今成為一家可以品嘗 少帥宴 的餐廳
餐廳主人梁幼祥為了 “讓緬懷張學良這樣一個歷史人物的游客來到我這里可以感受一下”
耗去許多時間和金錢 投資效益卻有限 他不禁自嘲 “現在這里是軟禁梁幼祥的地方 ”
今禪園漢卿廳。墻上的照片是1947年前來探望張學良和趙一荻的莫德惠在當年的現址所拍 圖/王敦煌
禪園外景 圖/王敦煌
1936年西安事變至1991年移居夏威夷,張學良被蔣家整整軟禁了55年。1949年,張學良攜趙四小姐隨蔣赴臺,住過新竹,爾后陽明山,關于他的種種,在臺灣幾乎是不可談的禁忌。直至“兩蔣”時代終結,其晚年幽徒生涯才漸漸浮出水面。
在臺北陽明山區,北投地熱谷大屯山凹的制高點,面對著淡水河口的觀音山,有一座日式的庭院。在日據時代,這里曾是日本商人聚會的“新高飯店”,1920年代則轉作日本軍官俱樂部;到了“二戰”時期,日本的自殺飛機神風特攻隊出征赴死、報效天皇前會在此短暫停留、尋歡作樂,那種沒有明天的激情一直延續到國民黨去臺后。
1981年,這里被改建為禪園花園景觀餐廳,做蒙古烤肉自助餐,晚上配合一些唱歌娛樂活動,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往。但年久新鮮勁兒過去,經營風格卻始終未改,老板打算將其賣掉,于是拜托自己在餐飲界相熟的朋友、臺灣美食電視名嘴梁幼祥尋找合適的渠道出手。既然要賣,那么就得研究一下這個地方,這時候現任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王津平告訴老友梁幼祥,這所房子以前曾是張學良和趙四小姐居住的地方。
接手歷史
從前日本人在中國土地上的行樂地,他朝卻成為中國抗日英雄的落難所,造化弄人,實在荒唐!如是感慨激發了梁幼祥調查收集禪園資料的勁頭。他去找改造成餐廳之前住在這里的人,得知當年因機關里一些閑單位的職工分配房子不易,公家為了安置他們便讓多戶人家雜居一處。禪園因為大和破落便陷入了這樣的尷尬境地,為了容納十幾戶人家而被重新隔斷、打散,風貌上遭到很大破壞。張學良夫婦移居夏威夷,并未留下什么家當。
禪園的本來面貌如何?張學良和趙一荻在這里的生活狀態怎樣?梁幼祥托多方朋友查找國民黨黨史庫、中央歷史研究所,請采訪過張學良的記者朋友提供報社未用的照片,東找一點西找一點慢慢拼湊出了一些蛛絲馬跡?,F在禪園一條通向戶外的長廊兩側墻壁上,便布滿了這些照片和文字資料。“任何一件事情我們不敢說百分百做好,但盡量揣摩個三五分嘛。讓緬懷張學良這樣一個歷史人物的游客來到我這里可以感受一下,這是我的目的。”梁幼祥言辭一貫的輕松。
對一所受托轉賣的房子花這么大力氣,就為了制造話題賣個高價?這無論如何有些不合情理??蛇@時梁幼祥的顧慮在于,這么好的地方給了別人,喜歡新房子、追求效益的人旋即一拆就什么都沒了,怎么辦?這擔憂并不是空穴來風,確實有人找到他表達合作建五星級酒店的意愿。而梁幼祥的舍不得連委托他賣房子的朋友都看出來了,遞話說干脆便宜點盤給自己人算了,于是這本來幫人做媒的“紅娘”也就當仁不讓做起“新郎官”了。
尋回少帥口味
“新婚燕爾”,梁幼祥在房子細部的打點上可沒少下功夫。先是把從前多加的隔斷重新打通,整修清爽;再把過去張學良喜歡一個人坐著泡茶的山坡地整平,建了一間“翡翠軒茶藝館”,供客人坐在餐廳的最高點閑品臺灣茶;屋外一株張學良居住時植下的老櫻樹快要枯萎了,想要找一棵有些斜能借景且易活的新樹補種在原來位置,這可折騰壞了做園藝的工匠,十幾萬臺幣也于是丟了進去;趙一荻喜賞錦鯉,禪園便收拾出池塘養了許多,誰料年初臺風過境,將40多度泡湯最宜的溫泉水一股腦兒沖進了魚池,漂亮魚兒盡數往生,看得人一陣一陣心疼……“經營餐廳不是每天客人來、客人走、收錢,你要細心到那么的細心,有時候我甚至會住在店里不回家。臺風來了,山上、庭院里許多幾十年上百年的老樹可能會倒;山腳許多人在蓋房子,山上的水紋路會變化的,沒事就要去看看餐廳靠著山壁的墻有沒有水跑出來,若是有就要想辦法引走,因為這意味著安全。”耗去許多時間和金錢,投資效益卻有限,梁幼祥頗為無奈又欲罷不能。他平日在餐廳最愛和客人聊少帥聊禪園,講到最后不禁自嘲起來:“現在這里是軟禁梁幼祥的地方。”
在餐廳不談吃那可是大不敬,更何況這里可有走訪了與張學良共進過餐食的老朋友、老部下、老記者,從少帥的飲食習性到菜品的色香味一一揣摩之、試驗之的特色食譜:“禪園少帥宴”??纯床藛危洪_胃菜“簡樸中的美麗”,用挪威熏鮭佐以臺灣生果,不加任何調味,意寓趙一荻在臺的清簡生活;第二道“曉翅燴白玉”,豆腐為她養顏之寶;第三道“開懷金鳳盞”,取少帥強龍困淺灘,寄望開懷之義;第四道“鐵漢蠔煌鮑”,因少帥喜食華國飯店二樓的港式飲茶和鮑味,食小鮑不招搖,還能解思鄉之愁;第五道“鐵蹄憶軍旅”,臺灣的豬蹄勁而不臊,憶及西安軍旅時日,能以黃豆、冰糖燉豬蹄配著飯吃就是高級享受了;主食“臺灣的最愛”,其實是最為家常的肉臊飯。
張學良喜歡養蘭、賞蘭,常去各蘭花市集尋芳。途中餓了也不挑剔,小吃鋪蹲下便吃,毫無架子;面食“撥魚”,東北老家的家常飯食。張學良講究的是湯頭要清爽而食后濃郁,為他晚年牙口不好后的主食;外加一道甜點“銀耳養顏羹”,一份水果“福爾摩沙四季鮮”。夏天配冰紹興,冬天佐溫紹興,各有風味。
張學良喜食東北菜,趙一荻家鄉的江浙菜也是其心頭好,去臺多年對本地食物并不抗拒,這么看來如是菜譜倒是差不離。“我們也沒有那么嚴格,憑一些想象,估摸著把菜做出來, 再把這些朋友邀來吃飯,看看味道對不對,八九不離十了就推出。”那么曾經與他一起吃過這些菜色的老人家們怎么說呢?“他們覺得我們現在做的比以前和少帥吃的好吃,畢竟我們是請有正式資質的廚師掌勺,而不是隨意的家廚。味道差不多,但精致程度遠勝以前。”梁幼祥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