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找話,比人找人還困難——專訪劉震云

讀了幾本書,就成了“知識分子”?大部分的“知識分子”,不過是“知道分子”罷了。有時候讀他們十年書,還不如聽賣豆腐的、剃頭的、殺豬的、販驢的、喊喪的、染布的、開飯鋪的一席話呢。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陳 晨 朱曉佳

在《人民文學》歷史上,很少發表長篇小說。2009年的2、3期,《人民文學》連載發表了劉震云的長篇小說《一句頂一萬句》。主編李敬澤把它與《水滸傳》和《國風》相提并論。

在這部小說里,劉震云用不同時代的兩個小人物的生存和命運書寫人生的“出走”和“回歸”,小說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惟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小說的后半部寫的是現在:吳摩西養女的兒子牛建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

出版商說《一句頂一萬句》是至今為止劉震云最好的小說,寫出了中國人的“千年孤獨”。劉震云說出版人的宣傳“太雷人”了??赡転榱撕觅u書,非跟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聯系到一塊兒。不過,他自認為《一句頂一萬句》是他成熟的作品。

而關于好作品,劉震云有幾個標準:一、得對世界有新的發現,說的是不同的話;二、書中的人物,是自己的知心朋友,說的是知心話;三、技術層面,用宋朝的話說,端的寫得一手好個錦繡文章;四、要寫出好作品,還得有非凡的胸襟和氣度。“作品考驗到最后,技術層面已顯得很不重要了。技術層面是多數人能達到的;非凡的胸襟和氣度,卻是少數人才能修煉出來的。”

劉震云跟很多作家不一樣的一點,他是一個自由職業者,好多年前就不拿《農民日報》的工資了。“我是靠寫字為生的人,那些專業作家是能靠這個職業拿工資的。”

他從來沒認為作家是一個多么高貴的職業,“我們村兒的人呢,也不認為我寫作是個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跟我表哥去街上做個小生意,賣個花雕,賣個涼粉兒,賣個洋紗的布是一樣的。直到現在我回去他們還說,你不就靠編瞎話兒為生么。”

打工的父老鄉親有孤獨卻不說。“他們不說,我有責任替他們說出來。就像我家要壘雞窩,在建筑工地當大工的表哥,有責任替我砌起來一樣。”

人和人的關系非常危險 人和神的關系非常保險

南方周末:《一地雞毛》里小林是孤獨的;《手機》里的費墨也是孤獨的;更多孤獨的人是“劉躍進”這樣的人,《一句頂一萬句》里楊百順和牛愛國也是孤獨的,“孤獨”對你來說,是一把文學的鑰匙嗎?

劉震云:中國人太孤單太寂寞了,幾千年活得都是這樣。

我覺得中國的文化生態、生活生態,跟有宗教的民族的生活心態和文化生態有特別巨大的區別。因為有宗教的社會是人-神社會,就是我們倆除了有交往之外,還有一個神,我們倆交往的時候都在跟神交往,這種交往是一種三角的關系,三角的關系用數學理論和物理理論來講,是特別穩定的一種關系。神是無處不在的。神除了告訴你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你是誰之外,還起著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你隨時有事情有話都可以跟神說。你有懺悔的話,有痛苦的話,有高興的話,你都告訴神。因為神是無處不在的,也許他沒有,但是宗教的想象力我覺得非常巨大,而且非常有威力。我們老是說,不可告人,不可告人的事兒,你都可以告訴這個神。你犯了多少對不起人的事兒,多么驚心動魄的事兒,你都可以說,主啊,寬恕我吧,主的回答都是,孩子,你已經被寬恕了。這是有宗教民族的生活生態和文化生態。但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