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對1948年行憲的“反省”
“令人苦悶煩惱,此皆自討苦痛,未至民主程度而硬行民主,而且黨員應此民主口號,不知自愛自重,竟如脫韁之馬,一發而不可收拾矣?!?/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小磊
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國廢除了封建帝制,成立了共和國。但民國初年實行的議會民主制度沒有成功,抗日戰爭勝利后,近代中國又一次出現了實行議會制的機會。1946年底,國民黨召集了制憲國民大會,制定了采用議會制的憲法,1948年又召開了行憲國民大會,在這次大會上,蔣介石成了近代中國根據正式制定的國家憲法選舉產生的第一位總統(袁世凱當選正式總統時,沒有制定憲法)。
作為共和制度下選舉產生的總統,他理應擁護共和制度。他之前也曾一再申言要還政于民。然而當他當上了正式的共和國總統之后,卻與袁世凱一樣,對共和制度大加撻伐,“反省”共和制給自己與“人民”帶來的痛苦。中國近代史上這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幕活劇,被一些歷史學者嘆息為“失去的機會”,作為歷史的遺產,不能不令人深思。
和平建國協議的達成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國民黨政府為擴大社會基礎,組織了國民參政會,邀請各黨派人士參加 (包括中國共產黨)。蔣介石在會上承諾:“乘此抗戰時期,藉參政會各位先生的努力,為國家建立一個永久真正民主政治的基礎。”但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民主政治沒有得到發展,國民黨的統治日趨腐敗。民主人士發起了憲政運動,并組織了民主同盟??谷諔馉巹倮?,社會各界反對國民黨的內戰政策,呼吁國共雙方停止沖突,組織聯合政府,和平建設國家。為此,毛澤東親赴重慶,與蔣介石會談,國共雙方達成了和平建國的原則協議。
但是,國共之間的武裝沖突并未就此停止。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同盟國家,美國希望中國成為她在東方的盟國,派原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五星上將馬歇爾作為總統特使,來華調解國共沖突。美國在原則上支持蔣介石和國民黨,但充分認識到國民黨在政治、軍事上的腐敗和低效率,因而反對蔣介石的武力統一政策,要求國民黨政府開放政權,吸收中共和其他黨派參加政府,達成和平統一,并以此作為美國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的條件。
馬歇爾于1945年12月17日到達中國,在他的調解基礎上,國共雙方于1946年1月10日達成了第一次停戰協定。同一天,在重慶召開了各黨派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1月31日政協(史稱舊政協)達成了國內各政治派系團結和平建國的五項協議后閉幕。在會議通過的《憲法草案案》中,國民黨方面放棄了便于國民黨繼續維持一黨專政的、采用總統制的《五五憲草》,達成了制定三權分立原則,采用責任內閣制憲法的協議。這一協議符合美國方面的期待。
1948年行憲國民大會上總統選舉的場景
南京新街口國民大會代表報到處統計表
面對美國的壓力,蔣介石心有不甘
蔣介石在1946年的日記前記述美國政策說:“對共黨力求諒解,避免其怨恨,使用政治與和平手段引導共黨軍隊就范,消除中國之內戰。疑懼國民黨‘一黨專政’制度,壓迫國民黨開放政權,成為美國式兩黨之民主政治。”但蔣介石對于美式民主和政協達成的憲法原則是不滿意的。他不承認政協決議對國民大會制定憲法有約束力,并歸罪孫科、邵力子等國民黨代表在政協中作出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