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文是不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三星堆玉石文字考

夏朝歷經十四代十七王,足見盛世,不可能沒有文字。若有,是什么形態?又在何種范圍?三星堆文字自成一體,無論數量、書寫方式的多樣化,在甲骨文之前之后甚至在夏后夏前,都獨領風騷。

責任編輯:馬莉

●夏朝歷經十四代十七王,足見盛世,不可能沒有文字。若有,是什么形態?又在何種范圍?
●三星堆文字自成一體,無論數量、書寫方式的多樣化,在甲骨文之前之后甚至在夏后夏前,都獨領風騷。
●能否傾聽這樣一種解釋:彝族是夏代的統治者,古彝文是夏代的官方文字,殷革夏后,彝族便遷往南夷高地,卻留下輝煌的三星堆?這種假設出的衰敗,能否解釋三星堆文化“歷夏商周”這樣的綿延性、完整性?

民間收藏的玉石銘文拓片(文字未破譯)

蝌蚪文龍璽印拓(文字未破譯)尺寸:12×9.5厘米

蝌蚪文龍璽 尺寸:通高121厘米 現藏于民間

彝文 直譯:鷹眼守家 意譯:鷹眼守護疆域 彝族學者阿余鐵日2009年4月15日所破譯的印文

神龜負洛書玉雕尺寸:通高50厘米 現藏于民間

史學家上了秦始皇的當

去年,偶遇旅居法國的攝影師曾年,他正為美國《國家地理》拍攝介紹蜀地的三星堆文化,我引他看陋室庋藏的三星堆古玉,閑談時涉及“中國的……”,曾速匡正,歷史上“中國”的說法很晚。這點他是對的。

《禮記·中庸》“洋溢乎中國”,《漢書》“統天下,理中國”……,都指的是中原黃河流域一帶。那時一族一國,叫方國,是草昧至周朝主要的社會組織形 式,逐漸翦滅而趨統一。這應該是梁任公“中國三段論”中的第一段——即“中國之中國”,然后才是亞洲之中國,最后是世界之中國。

所謂“中國之中國”,也就是華夷互換時期的中國。蘇秉琦先生曾詬病歷史教育兩大怪圈,第一個怪圈就是“中華大統一觀”,也就是把漢族史看成是正史, 少數民族地區的歷史則一筆帶過。所以,言先秦時期巴蜀尚未入華夏,有些問題,因過去是“入夷則夷,入夏則夏”,四川的族團、方國之治,沒什么不同,且六 夷、七羌、九氐,民族之多,混雜,繁衍,故復雜性便成為重要特征。民間三星堆玉石器,在越有利解開三代之謎時,則反倒和傳統嚴重地沖突,也說明了這點!難 怪李濟曾有那著名的論斷:“兩千年來中國的史學家,上了秦始皇的一個大當,以為中國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長城以南的事情”(《中國文明的開始》)。由西北方向 看,那種把長城以外斷送給“異族”固然錯誤得很,——若再調頭往西南方向看,那種把“夷”斷送給“華”的做法就同屬“鹵莽滅裂”。

漢彝學者辨識字符大相徑庭

上世紀30年代到目前為止,普遍認為三星堆文化的官方器物沒文字。而彝族學者到博物館,卻能辨識不少古氐夷文字。不光是文字,還有器物、圖騰、符 號、造像,漢彝學者的闡釋都大相徑庭。就連漢族學者識別不了公之于世的字符,也為彝族學者阿余鐵日所破,他破譯過不少民間的玉石銘文。有趣的是,北大語言 研究中心有個課題小組正在構擬藏緬古語形態,橋梁是古彝語,而彝族學者構擬三星堆文化,其橋梁也是古彝語,三星堆玉石銘文也就此繞不開了。但,有圖文的玉 石器,十年來都流布民間,所以,才有了前不久廈門的“三星堆玉石文化研討會”,由熱心的民間贊助發起,有海內外學府大儒參加,想看能不能找到研究的新路。 事后經個別媒體“矮化”處理,遂沸沸揚揚,患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