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私人銀行客戶的理財血淚史
由于賴建平購買的KODA合約還有三個月交易,他賬戶中的股票被銀行連續斬倉變現,最終他投資的2100萬港幣分文不剩,反欠銀行兩百多萬港幣。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4個月,2100萬如何變成-200萬
在金融食物鏈中,產品開發者是華爾街和歐美銀行,亞洲則是銷售中心,中國那些有經濟實力、有追逐財富的熱望卻沒有足夠的經驗與風險意識的富裕階層便是私人銀行瞄準的靶心。當熊市來臨,他們難以改變埋單者的命運
從去年初開始,賴建平的生活被徹底顛覆了。
過去18年,他是一位民商法律師,生活平穩寧靜,伴隨年齡的增長,他的財富也在迅速累積,當有了上千萬身家之后,賴建平正打算開始一種不為“稻梁謀”的新生活。
但這一切在去年年底化為泡影。由于購買了外資銀行的一種理財產品,他的2100萬港元在幾個月內被席卷一空,還倒欠了銀行200萬港元。
飯桌上的合同
賴建平第一次接觸外資銀行是在2007年中的一次飯局上。
朋友的朋友,荷蘭銀行香港分行(私人銀行)的董事張寧,剛從華爾街歸來,說起自己從事的私人銀行業務,能為客戶打理資產,幫助其實現保值增值。
在賴建平看來,荷蘭是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誕生地,荷蘭人對商業信譽的誓死捍衛也讓他印象深刻。他甚至想起了著名的巴倫支船長的故事。
16世紀,荷蘭一條商船被困冰封海面,在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中,名叫巴倫支的船長和船員們拆掉甲板做燃料,卻絲毫未動船艙中的貨品,盡管那其中有衣物和藥品。八個月后,貨物完好無損地送到,荷蘭商人以生命為代價守衛經商法則的故事從此流傳。
那頓飯局,很多人就在飯桌上和張寧簽訂了合同,賴建平也跟隨其中,立馬簽了一份一百多頁的全英文文件。
作為律師,賴建平覺得這僅僅是一個開戶文件,只要賬戶里沒有打入資金,也就不存在什么風險。再加上對朋友的信任,賴建平并沒有了解這些英文文件到底是什么內容,就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像他這樣的富有階層是私人銀行業務瞄準的目標客戶群。私人銀行業務位于銀行業務金字塔的頂層,是在零售銀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面向高端客戶的業務。它們專門為富有階層提供個人財產的投資和管理服務,這些服務完全是根據客戶需求量身訂做的。
拜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所賜,中國富有階層不斷擴大。中國已經成為繼日本之后亞洲最大的財富管理市場。
招商銀行和貝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