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城亞丁
旅游特色:
稻城亞丁景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處川、滇、藏三省區交界的“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核心區域,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成員。景區因其“安詳,和平,純凈,山與水、人與自然浪漫結合”的香格里拉特質,被譽為“藍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凈土”、“香格里拉之魂”等,并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中國最美的地方”等。景區境內最高海拔6032米,最低海拔1900米,產生了“壯美的高原生態、震撼的冰川地貌、完整的植物帶譜、神秘的香格里拉、濃郁的藏傳佛教、多彩的康巴風情”,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純凈的高山自然生態系統之一。景區核心為在世界佛教二十四圣地排名第十一位的三怙主雪山。仙乃日似大佛,慈善安詳,端坐蓮花;央邁勇如少女,端莊嫻靜,冰清玉潔;夏諾多吉如英武少年,雄健剛毅,神采奕奕。三座獨立雪山呈 “品”字形近距離分布,遙相呼應。公元八世紀受蓮花生大士開光,并以佛教三怙主:觀音(仙乃日)、文殊(央邁勇)、金剛手(夏諾多吉)命名加持,佛名“念青貢嘎日松貢布”,因“屬眾生供奉朝神積德之圣地”而蜚聲藏區,在天空與大地間,在神界和人界,共守一方凈土。
文化主線:
“世界上還有什么地方,景致如此完美,等待著探險家、攝影家們……這真是美麗的香格里拉”——約瑟夫·洛克(Joseph Rock)在1928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中如是說。香格里拉是一個舶來詞匯,僅代表了西方探險潮對理想國的定義。然而在這個詞出現之前,稻城亞丁就已經以人們向往的美好方式存在了上千年。讓這些曠世美景得以保存的,是當地人民千百年來對自然的敬畏和依賴,以及信仰下的“山就是神、神就是山”不變信條,一生當中至少來一次貢嘎日松貢布轉山朝覲是每一個藏人的夙愿,每年都有人不遠千里前來完成這一生命中的重要儀式。由于地處康南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結合走廊,使得稻城亞丁具有了一份難得的包容和平和,對不同信仰、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藏傳佛教的全部分支平等的留存在稻城亞丁的13座寺廟中,成為藏區一道獨特的風景。在主流文化缺乏信仰的今天,稻城亞丁讓很多游人感嘆“回到家了”,這其中,有對自然的膜拜,更多的,則是對自我、生命的重新認識和回歸。時至今日,稻城亞丁已經代表了一種有關旅行的無窮可能性,一種融匯了純粹自然、生命信仰、自我回歸、永恒價值的終極體驗,已遠遠超越了“香格里拉”一詞所代表的內涵。
景點收入對周邊地區帶來的影響:
由于客觀條件和歷史發展等原因,景區所在地經濟欠發達,基礎設施薄弱,旅游資源優勢和潛力尚未得到充分發揮。景區旅游業起步較晚,始于上世紀90年代,在未投入大力宣傳的情況下,獲得了專家(以《中國國家地理》為代表)、旅游愛好者、攝影家(呂玲瓏等)的一致認可,游客量呈逐年上漲趨勢。根據統計,從2000年至2006年,年均接待游客8.87萬人次,年均旅游接待收入4670萬元,旅游業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隨著制約景區旅游發展的交通因素逐步解決,以及亞丁機場的修建,景區旅游業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作為綠色產業,旅游業在直接促進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更具有廣泛的社會效益。目前,稻城縣直接旅游從業人員2365人,間接從業人員為11837人,旅游業的發展,能夠擴大當地就業,提高藏區農牧民收入水平,同時有利于繁榮當地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改善當地發展環境,促進民族地區穩定與和諧。同時,景區旅游發展始終圍繞“保護性開發”原則,走“環保、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加強社區參與并受益,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