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一旦崩潰——對話朱小平
現在高度稀缺的是真正的思想。工具是大量的,現在教科書上全是工具。幾百年來,物質的生產率提高了成千上萬倍,但思想的生產率幾乎沒有提高,甚至可能在遞減。
幾乎沒人明白金融市場
人物周刊:什么時候開始,你覺得金融危機有意思,要關注它?
朱小平:這次危機孕育了10多年,到07年2月開始顯現;08年9月美國財政部接管“兩房”、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美林被并購,可以看作危機爆發的起點,全世界媒體都開始報道。這之前也有人談論金融危機,但局限在少數專業學者里。
人物周刊:你提到過紐約大學魯比尼教授2006年就預言美國房市將拖垮經濟。
朱小平:現在查下來他是最早發出警告的學者,但當時沒有人重視,反有人批評他缺乏數學分析。他現在被稱為“末日博士”、“末日預言家”。
危機集中爆發時,金融事件成為新聞,大量資訊不斷涌入,我才能觀察這件事,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到去年10月中旬,我大致形成了一個思想。
但是對這次金融危機里金融衍生品的制度問題、細節問題,我們到現在也無法判別。就像美國《國際經濟》季刊總編斯米克在他的新書《世界是彎的》里講的:目前金融市場的復雜性“神秘得幾乎沒有人明白它的運作”??唆敻衤舱f過:“要從細節上說明這次金融危機,是一件使人抓狂的事。”
我在兩個月里把這書寫出來是冒風險的,很可能有重大錯誤,但這事值得做。面對這次危機,對經濟學提出“告訴我它是什么”具有很大的正當性。這是激勵我寫這本書的動力。
面對黑箱的失語
人物周刊:聽說有些國家的經濟學者正在反思在這次危機爆發后的表現。
朱小平:危機爆發以來,全世界有許多人出來充當歷史的判官,宣稱華爾街死了、美元死了、美國死了、資本主義死了……也有幾個國家表現為集體失語。
人物周刊:有批評說,中國經濟學家的表現也有失水準。
朱小平:這幾個月來沒有人做比較全面、深入的理論分析,但有很多評論性的、價值判斷的東西,其中有不理解造成的隔膜,有情緒化的東西,也有胡說八道——不知道是故意為之還是本身能力不夠。
嚴肅的經濟學家言說問題只有3種方式 :邏輯的、數據的、歷史(或地理上)比較的。比如1929年經濟危機和這次的相比較,或者中國和美國相比較。經濟學和其他人文學科不同,它不允許思想隨意馳騁,只有經濟事件和后果充分顯現并經過細致分析之后,學者才能言說。
人物周刊:這豈不造成經濟學家后知后覺,顯得他們很無用嗎?
朱小平:是這樣的。一直有這樣的批評:經濟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