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改版重點不在《新聞聯播》

現在大家談的更多的是《新聞聯播》,其實我認為它不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難道它會變成一個娛樂節目?難道它會不嚴肅?不會的。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陳晨 朱曉佳

十六年前的《東方時空》從語態開始變革,現在依然面臨這個挑戰,因為空話套話依然在屏幕上亂飛,這樣流暢的廢話如何能有親和力?——白巖松

7月份,白巖松所在的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將有大動作,新聞中心負責的新聞頻道和一套新聞節目將推出新版。對本次的改革,中央電視臺從底層到高層均緘口,新聞中心副主任梁建增說,“此次的新聞改革是從上往下,領導要求只做不說。”

“近一段時間,當人們把注意力更多放在《新聞聯播》改版上時,我是多少有些憂慮和擔心的。我不認為這次改版的重點在《新聞聯播》,甚至大改的可能性根本不大,但整體的變革卻應當期待,包括人們一時間看不到的理念變化。”在接受南方周末專訪時,白巖松說。

新聞人角度

我們現在正在變動之中。首先,我會從一個主持人的角度來看,另外我可能從一個新聞人的角度看這次改革。所以一方面我是身在其中的一個人,另一方面可能更多的我是一個旁觀者,我也在觀察這個改革會向哪個方向走。

從社會背景來看,我覺得從社會到政治高層,大家對新聞在社會當中作用的認識跟以往相比在發生變化,尤其是經過了2008年的大地震,開放、透明帶來國內外正面的反饋。高層領導人意識到,報道真實的新聞并不只會帶來副作用,也會帶來透明的好處。

我在《南方周末》上曾經寫過一句話:“代表2008年媒體的前行,我不認為是汶川大地震,我認為是甕安事件。”因為大地震是一個誰都會感知到的震動,想要讓它躲藏起來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甕安事件從某種角度,按以往的經驗它是可能的,但是它依然會開放。西藏事件讓人思考,我們與世界的溝通是一個什么方式,我們怎么去發出自己的聲音,如何用新聞規律、用世界都接受的方式跟別人進行平等的交流,闡述自己的觀點,而不是自說自話。這一系列因素裹挾在2008年里頭,都已經為今年的電視新聞改革,也包括網絡、平面新聞的改變提供了一個最重要的推動力。

2007年底上場的海霞被認為是最具親和力的《新聞聯播》主持人。“觀眾關注的是內容和表達方式的變化,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組織結構和理念的變化。”白巖松說 圖/CFP

“主持人歸根到底是改革的動物。” 圖/CFP

挨罵·脫敏

●今天的中國已經可以更加開放和坦率,一定會在更有勇氣和更從容地聽很多你不愛聽的話的過程中成長。1949年中國結束了挨打的時代,改革三十年中國結束了挨餓的時代,恐怕要開始一個長達很多年的挨罵的時代了。全世界罵和表揚最多的是美國,中國恐怕也在往這個方向發展,應該有足夠的承受力。

●我去年在 《南方周末》上寫了一個詞叫“脫敏”。我們領導人去國外訪問,有抗議和示威者,有法輪功和藏獨的旗子,過去我們非常敏感,不能讓出現。溫總理被扔鞋這個事,《新聞聯播》也報了。幾番下來大家沒那么敏感的,以后再讓大家看到也不當事兒了,這就是一個“脫敏”的過程。
評論員的國家隊

具體到中央電視臺的這次改革,僅僅從新聞人的角度,我覺得可能有這樣幾個因素在這里吧:這次更加在乎的是新聞性,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立臺”將變得非常明確,因為在中央電視臺有提出過“新聞立臺”的概念,后來好幾年不提了,這次的重新提出很鼓舞人心,更加強調,并且更加看重,我覺得這是一個標志性的變化。

第二點,我們會關注新聞資訊的快捷、迅速、第一落點,這不光是新聞的條數多了,還要快,還要有一定的密度,不能把新聞頻道變得跟綜合頻道一樣,而要隨時在新聞中,不是一兩個小時都沒有看到密集的新聞,對資訊的速度、透明度、寬度越來越要求,大家隨時跟新聞在一起。

第三是對聲音和評論的前所未有的重視,這種聲音的多元化是這次新聞改革中我個人非常在意的一部分。去年3月份的時候,新聞頻道開播了我來做新聞評論員的《新聞1+1》,其實開播的時候我一直有這樣的一個宗旨:門開了我就不會讓它關上,只會讓它越開越大。其實平面媒體也把越來越多的版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